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給孩子的信: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又是悲哀的一代

柏柏、子璇/子弘:

媽媽寫信給你,並非有什麼不能親口對你們說,只是有些話還是想以筆墨來讓你們知道,好讓你們日後可以再三反覆思量。

媽媽想你們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一代。媽媽說這話並非因為你們整天怨天尤人或憤世嫉俗,只是因為想你們切切實實地明白到自己今日所得的是何等的不容易。

小時候,你婆婆整天跟我分享她小時候的故事,這些故事我已經聽過數百遍,所以我有時都會不耐煩地叫她不要再說歷史了。但她會很氣忿,說我不配讀歷史。就這樣,我們便會冷戰幾天或幾星期不等。然而,過後她好像又很快忘記了我之前煩厭的態度,跟我再說同一樣的故事。

如今我長大了,才明白我是何等幸福的一代,故不明白你婆婆重覆說著這些故事的因由──也許,她的故事實在太深刻了。

在我們這一代的生活裡,衣食住行什麼也不缺,即使偶然知道世上仍有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正在受苦,但始終離我們太遠了,我們根本不會明白,不能感同身受。

你婆婆剛好出生於文化大革命後,在她之上本來有一個哥哥,可是他在文革時期被活活餓死。所以,你婆婆便成為家中的大家姐,肩負起照顧父母、弟妹的責任。雖然你婆婆出生於文革後,但當時的中國經濟已臨崩潰邊緣,飢餓問題仍是當時農民主要面對的問題。你太公太婆那時也擔心婆婆養不大,可是婆婆命硬;即使當時太公太婆每天僅吃樹皮、蕃薯充飢,但仍養大了婆婆。然而,婆婆在長期營養不足的情況下,身體仍是很弱。感恩你的曾外公是醫小兒的大夫,所以在他的保護下,她總算捱了過來。

長大後的婆婆仍未一帆風順,因為她是家中長女,照顧一家的責任仍落在她身上,所以她每天早上天未光時便要起床,跟著太公上山採草。年紀輕輕的她要背負上比她體重多兩倍的擔挑,卻仍能輕快地跟著太公下山到市集去賣草。賺得幾分錢都要跟弟妹分享,自己從不能獨享努力成果。小時候的婆婆是個聰明女孩,連師塾老師都專誠家訪婆婆,請求太公太婆讓婆婆上學。可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太深,加上當時太窮困,實在沒有多餘的錢讓婆婆讀書。雖然老師已保證學費和書簿費全由她負責,可是太公仍須靠婆婆的幫忙,故死命地拒絕。結果婆婆僅上了兩日學便要回鄉幫忙幹活了。後來生活有少許好轉(因為太公當上村內記分員[即農村公社的職員],但讀書的機會仍要讓給弟妹,因此婆婆至今仍是文盲一名。

婆婆如今每次驀然回首,仍是不禁悲從中來。她常常怨道:如果當年哥哥沒有餓死,可能受苦的無書讀的便不會是我了。如果我有書讀,我又何須在農村在香港都是一個死幹活的人。

每次聽到婆婆說起這些故事來,我都很難想像她以前是怎樣捱過來的。正因為聽多了婆婆的故事,我有時又會向你公公「八卦」他兒時的事。我以為公公在香港戰後時期出生,生活總比婆婆的好吧。可惜,我聽到的又是另一個難以想像的苦故事。

公公小時候跟二公、太婆太公一家四口住在一張木板床上,太婆在一所髮廊當雜工,當時賺得的錢全用於住和讀書上。由於香港那時未有免費教育政策(你們現在享有十二年免費教育,媽媽那時享有九年免費教育,但公公則一年免費教育也沒有),所以公公、二公一定要到私校讀書,學費貴得很。既然錢已花盡於住和讀書上,唯有在食方面節省過來。太婆每天為髮廊的員工煮食,她便順便趁他們吃完了,把菜尾留起一點兒,帶回家給公公二公吃。公公小時候很勤奮讀書的,可惜生活實在太苦了,加上當時讀書競爭大,每班僅有考前十名的人才有資格升班,所以公公在十多歲便輟學了,勉強都算是小學畢業。以小學畢業的學歷,公公想找一份好工作是不容易的,所以公公很多苦差事都做過,生活都算是清苦。後來,太婆可能捱得太辛苦,結果患上末期癌症,那段時間是公公最不快樂的。也許賢慧的母親最終受病魔折騰,作為孝順的兒子,公公實在慘不忍睹。所以公公給媽媽憶述那段回憶時,也不禁黯然起來。

雖然比較戰亂時期的中國和香港,你公公婆婆的日子算是比較幸福,但比較我們今日的生活,他們都算是捱盡苦頭了。所以我才說我們真是幸福的一代,最少我們沒有外在環境所施予的苦,從不需要擔憂衣食住行這最基本最簡單的物質需要。

可是,我又感到我們這一代很悲哀。何以言之?在衣食住行都不愁的年代,卻有無數的年青一代受著種種「精神折磨」;在享有平等自由基本人權的年代,卻有無數的人不懂珍惜。難道這便是現代化進程必然經歷的階段嗎?但何解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有這些表徵(且讀穆時英《夜總會裡的五個人》),在今日已踏入廿一世紀的香港竟然還是如此,甚至變本加厲?

在今日高舉平等自由基本人權的香港,我們有什麼不滿都可以自由宣洩,卻仍不能滿足心靈飢渴的年青一代?這是個什麼怪現象?

且看我們年青一代不滿不快的內容主要是什麼:談戀愛遇上很多問題、沒興趣讀書、人生無方向、時間太多令人太無聊、學校政策太冷酷無情、遊戲或網絡世界的迷失......
這是什麼問題呀?這些都是問題麼?難怪我們的上一代常冷笑嘲諷我們這些無知的小傢伙......

好!不看這些黃毛小子丫頭的言論,且看我們那些知識份子、熱血青年或中年人士又有什麼不滿不快?高通脹、樓價高(地產霸權)、「貧窮」問題愈趨嚴重、言論集社採訪等自由有被壓抑的趨勢、西環治港、香港快被「赤化」、內地蝗蟲問題......總之什麼都是我們的政府無能、軟弱,甘為中央走狗......

以上都是我們香港最近吵得熱哄哄的議題,這些事情的確存在,的確令人痛心;但又有不少人歸結以上都是我們有很多無知的港人出賣自己權益的結果,而這些無知的港人可能很多來自我們的上一代。他們痛心疾首,認為無知的上一代愚不可及,天真的下一代又自我放棄,所以總是對香港前景充滿灰心,快樂指數每況愈下。

我的孩子,在你們長大後,可能仍會聽到不少這些言論。作為母親,我想你們能夠客觀冷靜地看我們這一個悲哀的年代。在你跟其他人一樣給批判之前,請你先了解清楚我們不同年紀、背景、界別的人。你有沒有先去聆聽我們上一代或下一代的聲音?你有沒有先關心我們社會最底層的老弱婦孺、貧病孤寡?

正如前文提及,我們上一代都是沒有知識、受過苦的,卻又為了你爸媽那一代默默耕耘、付出了自己大半生,就如你的公公婆婆一樣;然而,他們最後的景況可能是未能安享晚年,子女在這時候或是了無蹤影的。

媽媽回想由中學至大學期間所參與過社會服務經歷,感受最深的都是那些空洞無助卻又渴求被愛的一雙雙皺皮眼睛。依稀記得他們每次見到媽媽,他們都是緊緊地抓著媽媽的手,給我說東說西──思緒一時停留在戰時的景況,一時又飛逝至現時無人理會的淒涼。在他們熱情的招待下,我總是被呈上一碗又一碗的家鄉小吃和飲料。他們時常給我們介紹鄉間的情景,又說著鄉下的習俗,很不快樂。但媽媽有時遇上的是垂死掙扎或鬱鬱求死的老人家,他們總是控訴著子女的冷酷無情,身體病患帶給他們的折磨,令他們無法聚焦未來的美景。所以你們那些熱血青年或中年所追求的未必是他們的美夢,因為他們以前從未擁有過,今日即使老時享有,卻沒什麼意義的了。相反,見到一些掛著愛心牌子、帶著蛇齋餅糉的人,他們倒是得到片刻間的安慰與滿足,這或許已是他們當下最美的夢了。對他們這種受苦捱窮潦倒一生的人來說,關心與少許的物質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至於下一代,跟你們一樣,他們與生俱來便擁有的東西,不管是物質還是人權自由,只會視會理所當然,如人生而有空氣可吸的道理一樣。唯有直至魚離水、人斷氣的一刻,才會明白水與空氣原非必然。人總是永遠對從未擁有過的才有追逐的心,這才是人追夢的動力來源呀。既然下一代一早擁有,你們又如何勉強他們有尋夢的心?反而因著我們這一代的自私而造就了一些「天真」的下一代,我們這一代倒要自省:究竟是誰令他們如此幼稚、如此吃不慣苦......

說了這麼多,媽媽只想你們做個懂得知足、珍惜的人。為現在所擁有的生活而感恩,亦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自由自主;但我亦同時想你們做過追求公義、好憐憫的人。追求公義,並非如現今的人凡事都指責、批評,而是要懂得分辨是非,堅守真理的道,不輕易隨波逐流,做出有損主名的事;但要懂得是與非,自己都需要先好憐憫,多關顧一些最底層的老弱婦孺、貧病孤寡,從關心他們得知他們的實況,同時建立同理心,這樣才能真正踏出關心社會追求公義的第一步。如果你們只是人云亦云,凡事必究必討,這只是借公義之名,徒宣洩自己心中不滿為實而已。這樣並非榮神益人,利人利己的做法。唯有親自踏出關心的腳步,才有資格是其是、非其非,糾人過,匡政績。

在這方面,媽媽亦很慚愧,因為自從出來工作以後,這些付諸行動的關愛行為已經少之又少,生了你們以後更少機會實踐想法。但願媽媽日後能陪你們身體力行,不僅做過幸福的一代,也不隨之做悲哀的一代。互勉。

媽媽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