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幼教玩具一覽 (7-9m)

寶寶的各種動作開始是有意識地進行,比如有意識地把小鈴搖響,會用一隻手去拿東西,會把玩具拿起來在手裡轉來轉去。寶寶的五個手指也有了分工,可以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拿起玩具,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一些細小的東西。過了半歲,寶寶雙手之間的"屏障"消失了,他會把玩具從一隻手遞到另一隻手,拿著兩塊積木在手中對敲。

針對上述的寶寶發展特性來購置適合玩具如下:



讓寶寶隨意敲打,滿足寶寶手部動作的需要及伴隨而來的聽覺刺激,增加手眼協調能力、因果關係的理解能力。

積木都是這個時段引入,讓寶寶練習抓握積木,並嘗試搭出造型,發展寶寶手眼協調能力及創意力。
但積木的引進是有階段性的,根據周碩《買錯玩具教錯仔》一書所言,積木的引進最初應是原木,且非嵌入式。如下圖:



雖然寶寶在這階段應該玩色彩繽紛的玩具,但周碩主張,一件玩具或教材的目的應該較單一為佳。積木最大的功能是讓寶寶學習不同形狀、大小的物件,給他們引入幾何概念;但色彩繽紛的積木便會喧賓奪主,讓寶寶只在意其顏色,而不在於形狀大小,且色彩繽紛的積木亦有眼花撩亂之感,不利寶寶學習幾何概念。

另外,寶寶在這階段的手部協調能力未算是最好,讓他們玩嵌入式積木(即俗稱mega block或lego),會增添難度,讓他們有錯敗感而失去玩的意欲。

其實玩這類原木款的積木一樣可以訓練寶寶的創意力,可以著他們以此拼出一些簡單的圖形,對這年紀的寶寶來說,可以說是很有趣了!

待寶寶玩過原木積木之外,及待他稍大(約13-18m),才再引進下面的積木:



這樣就可以更進一步訓練到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因果關係之餘,又可以學習到顏色、形狀及內外等概念。
至於上面提及的嵌入式積木可以再稍後才引入,這點待之後的文章再討論吧。

除了積木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較簡單又不用特別洗費的玩意。比如拖拉玩具,即利用玩具上拴的繩把玩具拉過來,這是訓練寶寶解決問題能力。但這些玩具不用特意去買的,在屋子裡隨意找一件玩具或物件,並拴一條繩子在其上,已經有這個效果了!

又如帶蓋的盒子或瓶子,讓寶寶自己開蓋或蓋上蓋子,藉此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及因果關係理解能力;

又如裝玩具的小盒子,讓寶寶把玩具拿進或拿出來藏找玩具,同樣藉此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及認知能力。

別以為寶寶在這階段仍是"一舊飯"啊!他們已經可以理解不同的物件,利用下面的圖卡,使他們開始認識事物的名稱,增加認知能力。




但這些圖卡不一定要買現成的,爸媽也可以自己製作,如下圖:




這些認知圖卡一來不用浪費錢來買,二來又可以補充到現成圖卡的不足。
現成圖卡畢竟是有限的,很多物件不能盡錄,而且其中所示的圖又不如自製的如此生活化,如此貼身。
上圖中的卡附有相片,這是我從家中找出相關物件而拍下來的,寶寶在家中成長,對這些物件一定不陌生,這樣便會更容易接受這些圖卡和對之有種親和感,對記憶都有幫助!
另外,這些圖卡並不單是用作認知識別之用,更可用作識字,或玩遊戲之用,如生活圖卡接龍遊戲、購物遊戲之類。這些遊戲於日後的文章再作詳細分享吧!^^

雖然孩子兒時應給予玩具他們,讓他們可以從中學習。但這個階段常見的現象是給寶寶的玩具太多、太雜、顯得刺激過剩,使得寶寶對滿屋子的玩具不知所措。

研究表明,給寶寶過多的玩具,會使寶寶性格散漫,導致寶寶興趣不專一,注意力不易於集中。所以給寶寶適度的幾個玩具,只要啟發寶寶多想些玩的方法,激發寶寶動手動腦的效果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