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模仿能力從Baby開始



為瑞瑞洗完澡後,爸爸媽媽邊幫瑞瑞穿衣、邊擠弄著臉上表情和瑞瑞玩耍。只見將滿2個月的瑞瑞,突然也跟老爸一樣張大了嘴!爸媽見狀驚喜不已:「我們家女兒是天才耶,這麼小就會『模仿』!」

不到2個月的寶寶,的確偶爾會做出跟爸媽一樣的表情,但這可能只是他們突如其來的反射,或者剛好做出的日常動作而已,並不是有意圖地在「模仿」。不過對於每天照顧小寶寶吃喝拉撒的爸媽來說,縱然只是巧合,也能為生活創造不少樂趣和驚喜。

3~4個月的寶寶 ,能模仿「本來就會」的動作
模仿是心智成長的指標。即使只是簡單地張嘴、吐舌,也必須把眼裡看到的動作、耳朵聽見的聲音記憶在腦海中,並號令自己的身體啟動相關動作。這表示寶寶不僅能體認自己與他人具有相同的身體,還能光憑本體感覺,讓自己做出跟別人一樣的動作。看來,「模仿」還真是一件複雜而困難的任務呢!
不過,最令人驚奇的是:3~4個月的寶寶就能做到!只是,這年紀的寶寶,只能做出他「本來就會」的動作,像是吸吮時的吐舌、或者開心時的咧嘴一笑,要學習一項從沒做過的行為,則需等到下一階段。

即便只是重複自己本來就會的動作,對寶寶而言也別具意義。因為他是有意識、自發性地做出模仿行為,寶寶知道:如果自己做出和爸爸媽媽一樣的動作,他們會笑得很開心,這象徵著模仿背後濃濃的溝通意圖;而當爸媽模仿自己的動作時,寶寶更有被肯定的喜悅。

所以爸媽可以從模仿寶寶的表情、聲音和動作做起。當寶寶眼睛專注地看著自己時,先主動且誇張地模仿他臉上吐舌、張嘴、眨眼的表情,或者發出「ㄚ、ㄧ、ㄨ、ㄝ」各種聲音,寶寶覺得有趣便會重複動作。一旦順利完成模仿,爸媽便給予擁抱、親吻、稱讚,自然能強化他的模仿和溝通意願。等寶寶熟練一個動作之後,爸媽可再化被動為主動、換個表情,挑戰他的觀察力並強化模仿能力。

8~12個月的寶寶,愛模仿不熟悉或與情境有關的動作
這個階段的寶寶,理解力和行動力大增,他們的興趣慢慢轉移到新奇事物上。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之前他們只能模仿已經會的動作,但現在,他們卻喜歡嘗試不熟悉、而且適合當下情境的行為。這樣的興趣轉移,在寶寶的發展上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經由模仿新動作,學習新的知識和動作技巧。待寶寶滿1歲以後,還能透過模仿衍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爸媽可以運用寶寶滿滿的好奇心,教導他各種「表演」,比方拍手、揮手道別或者比「V」,而且最好是在有脈絡的前提之下,像是把飯吃光光就拍拍手、離開家裡或者餐廳時跟其他人揮揮手、拍照時豎起兩指比「V」,而不是光教導他一個單純的動作。如此,寶寶不但能學到新動作,還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動作才合宜。

爸媽主動出擊,提昇寶寶模仿力
寶寶愛模仿的天性,如果有大人的協助,將會學得更快。爸媽可以運用以下幾個小技巧去引導:

● 用聲音抓住寶寶的眼光
當寶寶的眼光落在自己身上時,就是爸媽「表演」的最佳時刻。爸媽可以主動發出一些聲音,比方拍手或唱著「如果高興你就拍拍手」,先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一旦他覺得有趣,就會跟著拍起手來。反之,當寶寶眼神不斷地落在玩具或別人身上時,就得另覓教導的時機囉。

● 用趣味命名,強化寶寶記憶
為特定動作命名,寶寶會記得更牢。當爸媽擠眉弄眼逗弄著寶寶開心時,可以針對幾個令他特別容易發笑的表情取個有趣的名字,比方把五官皺在一起就說「肉包」、伸長舌頭嚕嚕嚕就說是「溜溜蛇」。一旦拍照或想在眾親友面前「表演」時,爸媽只要下個「通關密語」:「肉包!」寶寶就會合作地把小臉皺在一起,「笑」果很棒唷!

● 肯定模仿行為,給予鼓勵
爸媽的肯定,可以增強寶寶的行為,所以當模仿成功時,請爸媽給予微笑、口頭讚賞或者一個擁抱,增添他的成就感,寶寶才會模仿得更加起勁。尤其滿1歲後的寶寶,已經具備模仿「看過」的行為的能力,當下的他可能只是靜靜地觀看,但隔天才開始默默地做出模仿動作。這時,如果爸媽發現寶寶辦到了,可千萬要記得給予大大的鼓勵喔。

提供良好身教,寶寶才能學到好行為
除了被動接受教導,寶寶同時也是主動的學習者。每天醒來眼睛便骨碌碌地靈活轉著,將周遭的一切都納入眼皮下。當發覺寶寶正認真地觀察著不希望他學到的行為時,譬如模仿鄰居哥哥亂吐口水,爸媽可以引導他觀察後續發展:「你看,他媽媽是不是很生氣?而且,哥哥把衣服弄濕了。」如果寶寶還是學了起來,冷處理是最好的辦法。請跟他說:「媽咪不喜歡你吐口水。」然後去做自己的事,少了觀眾,寶寶自然表演不起來。

有時候爸媽不經意的口頭禪或者不良習性,也會成為他模仿的目標。譬如開車時突然遇上鄰車過度逼近或突然闖出,很難不引發駕駛的火氣,難免表現出惡劣的態度,甚至說出罵人的話,這時,坐在後座的寶寶很可能就聽進耳裡了。雖然這個年紀的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仍會受到影響,所以爸媽縱使一時情急口出惡言,當場也要有所警覺,主動跟同車的人道歉,表明這樣的態度不好,並儘量謹言慎行做個好模範、口出善言。日常生活裡,能說「請讓一讓」的時候就別說「走開」,能挑優點鼓勵的時候就別針對缺點責罵,這樣一來,孩子將來回饋給自己的,也必然是溫柔的舉止和好聽的話。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畢淑敏 愛的回音壁 [值得一讀]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了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就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裡,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的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麼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應該的。我以後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庭的水箱,在乾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麼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於關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愛就是照料”這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災變的副產品,帶著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麼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願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帳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間不容髮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腦砸下,把孩子的一隻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澱著,淤積著,從神奇化為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什麼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子,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幹活了……我特高興,從那會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剛在幼稚園裡學了一首歌,詞裡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爸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裡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並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的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他們懂得了什麼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迴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付出的愛被隆重接受並珍藏時,孩子終於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聖。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要反復練習,才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裡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給兒子當爸爸的機會★


一個當了媽媽的心聲

說老實話,我真的是一個很壞很壞的媳婦,當然,我也不會覺得當一個特立獨行的媳婦有什麼不好,對我而言,我總是告訴很多人,結婚後千萬別跟公婆住同一個屋簷下。
不跟公婆住不代表就一定是不孝順的媳婦,我常說,與其住在一起最後撕破臉不相往來,還不如有點距離,大家客氣來客氣去,也比較相安無事。

然而,我覺得最為關鍵的理由在於,夫妻倆自己有自己的空間,回到家中,男人就成了「老公」可以一起分擔家務、可以一起磨合彼此的個性、可以一起找出兩個人該相處的方式與模式。

但是,如果跟婆婆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男人回到家,就會理所當然的當起了「兒子」,回到家理所當然的等著老婆或媽媽煮飯給他吃,吃完飯理所當然的坐在客廳翹著腿看電視、吃削好的水果,所謂的家,不需要他努力,除了跟老婆上床與賺錢之外,他不需要當個「老公」,回家反正一切有媽媽頂著,媽媽又會督促著媳婦變成這個男人另外一個娘。

這樣的狀況,在男人當了爸爸之後,就更加的明顯了。

小蘋結婚後,夫妻倆跟著婆婆住,當孩子出生之後,婆婆非常開心的當了奶奶,幾乎所有的事情,她都搶著一手「干涉」,孩子穿太多、穿太少、吃太多、吃太少,這個阿嬤就出一張嘴唸媳婦。

當小蘋正忙的時候,請老公幫忙看一下孩子,平常只出一張嘴的婆婆就會馬上接走寶寶,然後說:「唉喲!男人怎麼懂得帶孩子?」接下了孩子父親所該做的所有事情。

因此,孩子一天比一天大了,小蘋的老公跟孩子幾乎很少互動,他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相處,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玩,只知道跟孩子說:「去找你媽。」或是:「去找阿嬤!」

小蘋的老公無法跟孩子單獨相處,他回到家吃完飯就走到沙發前坐下等吃水果,水果吃完就到電腦前面打電腦,小蘋忙著煮飯、洗碗、洗澡、洗衣時,婆婆幫忙帶孫子。

有人說這或許是那個男人的個性,然而,即使是在家中一起分擔家務很盡責的Benson,回到婆家,依舊是那個翹起腳來看電視的「兒子」,廚房的一切,就交給婆媳大戰,孩子只是帶回去炫燿的,晚上認床睡不好還會生氣大罵,跟在台北完全兩個樣。

小蘋的婆婆常擺明了跟小蘋搶孫子的寵愛,在孩子的面前說小蘋的不是,或許這是一種要孩子在母親與奶奶中間,選擇最愛奶奶的無聊遊戲,但是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污衊他母親的無情行為。

我常在想,為何老一輩的女人,總是要求自己的兒子快點結婚,卻不願意她自己的兒子當個寵老婆的好老公、卻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真正的當個男人,去真正的起一個家、經營一個家?為何老一輩的女人,總是要自己的兒子快點生個孩子,卻剝奪了自己兒子當爸爸的每一個機會?

一個男人,總是該在娶妻之後,跟老婆共同去經營一段感情、共同經營一個家,一起分擔家中的經濟、一起分擔家中的家務,那種兩個人相依扶持的感情,總必須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與相處中增長。

一個男人,總是該在生了孩子之後,跟老婆一起去共同照顧孩子、一起分擔照顧孩子的點點滴滴、一起與孩子培養一家人的感情與互動,孩子不是生在一個家庭,就可以馬上跟父母有好的感情與互動,這一切的一切,總該讓孩子的父親從小與孩子一同培養,有些人從小把孩子丟給老婆與媽媽,等孩子不知不覺長大了,才發現自己一點都不知道如何該跟孩子對話。

最近,跟一些老一輩的媽媽們聊天,我總覺得她們總是在怨媳婦不讓她們與孫子接近,或是自己恨不得多帶一下孫子,我從她們的言語之間,感覺到好濃的悲哀,總覺得她們努力的在養大兒女之後,迫切的希望從帶孫子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我好擔心自己也跟她們一樣,在當全職媽媽的過程,我一直的告訴自己放手給孩子做,在孩子一歲的時候,讓她自己吃飯、自己穿鞋,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好奇我做菜的一舉一動時,讓他用她小小的手,幫我打蛋。

我不想自己跟那些媽媽一樣,當媽媽的時候,剝奪了孩子該自主的機會幫孩子做太多事情,來彰顯自己當媽媽的價值;在孩子長大之後,努力的去找尋自己可以被孩子利用的價值,而感覺自己有用。

我想如果是我,孩子長大之後也當了母親,那時候她卻想要我幫忙帶孩子、如果那時候的她有媽媽不幫她帶孩子就是壞阿嬤、就沒有存在的價值的這種想法,那時候的我,大概會覺得教出這樣的孩子很失敗。

然而,現在卻有很多婆婆們,逼著自己的兒女這樣想,努力的攬起了帶孫子的工作,卻忘了讓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女兒,學習一個人好好的當個媽媽、當爸爸的機會。

我總是很想告訴這些長輩們,其實對成熟、成年的孩子們而言,最有價值的爸爸媽媽,就是老年了還懂得經營自己的生活、經營自己的快樂、經營自己人生的父母,因為那樣的父母,才是教導孩子最好面對老年生活、面對生命的最佳方式。

養兒育女的責任終了,總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著起家、經營家庭、生兒育女、教育孩子,當父母的管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因為,不管孫子是被老人家寵壞還是弄傷,未來還是父母要去承擔。

如果自己想要兒子當父親,那就請您放手讓兒子真正當個「父親」而不是一顆精子。如果您想要女兒當母親,那就請您放手讓女兒真正成為一個「母親。」,別在孩子的眼睛中,決定自己的高度。

文章轉載自面書‧新手爸媽 ღ『先懂孩子再懂教』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孩子沉沒電玩怎辦



不僅是近來的倫常慘劇,很多孩子的交際障礙、無心向學,似乎都跟上網打機成癮有關,以下的建議希望有助大家預防子女沉迷電玩。

沉迷電腦絕對不會在一夕之間就無法自拔。如果之前沒有注意孩子使用電腦的狀況,也未給予適當規範,到現在功課跟不上,也不聽父母、老師的勸阻,才要來調整他的行為,勢必要付出較大的代價。如果關心的角度只是為了讓他可以回過頭來讀書,恐怕代價會更大。

以下四個方法提供參考。第一,透過家庭會議的模式,建立家中使用電腦的規矩,但全家人都必須遵守。許多父母親不准孩子使用電腦,卻自己上網繼續工作、回電子郵件、甚至打網路麻將、到開心農場種菜等等。這樣,孩子會認為這是為了限制他而訂的規矩,將自己設定為受逼迫的弱勢。全家人都必須遵守使用電腦的規矩,才能讓成癮的孩子沒有藉口。

第二,配合使用電腦家規的建立,可利用時間管理程式來限制上網時間。例如晚間十一點就中斷網路,直到隔天九點後才能上線。這樣的行為控制雖然剛開始會造成不便或情緒的衝突,但對於已經無法自制的孩子而言,卻是必要的。

第三,如果只是限制使用電腦,卻要勉強孩子去讀書,這樣的效果絕對很差!應安排一些家庭活動,或能吸引孩子離開電腦桌的興趣,或許可以產生加成的效果。例如全家一起玩Wii Fit,既可健身又可增加家人互動的機會,雖是替代性的療法,但效果通常不錯。

最後,如果孩子因為減少電腦使用,出現較明顯的情緒起伏,或跟家人產生衝突,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時,可以就診找精神科醫師協助,使用藥物來改善,或尋求對網路成癮有研究的專業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然而這都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沒有改善家庭環境的因素,即使專家用各種方法予以協助,效果可能無法達到預期。(呂奕熹 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
補充一點,盡量多帶孩子到戶外,沙灘也好、行山也好、多與大自然接觸、多與人接觸!

文章節錄自面書‧BabeBaMa(寶貝爸媽) [幼稚園/小學入學資訊;親子活動行事曆;產前講座大全]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教育孩子巧用“三心”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他的成長規律,又要講究方式,用智慧去了解孩子的心靈,選擇這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就特別注重利用了孩子的“三心”。
  
滿足虛榮心

孩子的虛榮心其實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表現,適度的虛榮有益孩子自信、自尊的培養。 巧妙地滿足孩子的虛榮心理,能夠激發他自我表現的欲望。所以家長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出風頭"的機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更熱衷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暑假到了,丈夫提議讓5歲的兒子慘加少兒英語班學口語,可我深知貪玩好動的兒子不會乖乖聽話,即便強迫他就範,他也會産生逆反心理。怎樣才能打動兒子的心,讓他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呢?我靈機一動,對兒子說:"媽媽的英語都忘光了,想從頭學起,可沒有輔導班要媽媽這樣的大齡學生,媽媽想啊,只有拜你爲老師了。""我?"兒子睜大了眼。"是啊,不如你去參加英語班,回來後再教媽媽,這樣不就可以了嗎?"
  
兒子異常興奮,爽快地參加了口語班,而且雄心勃勃地想當好我的老師。當然,我也很虛心地向"兒子老師"學習,這個互動的過程,既使孩子鞏固了知識,又促進了他學習的勁頭。

巧用好勝心
  
好勝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妨多給孩子提供"競爭"的機會,在"競爭"中多鼓勵,巧激將,讓孩子取長補短,在不知不覺中改掉壞習慣。
  
兒子原本做事拖拉,穿衣服要好半天,洗臉也是不緊不慢,吃飯更是"細嚼慢咽"。我和丈夫不知費了多少口舌,也不見他改正。想起兒子爭強好勝的個性,我幹脆引入"競爭機制",趁著假期把比兒子大壹歲的侄女接到家裏同住。我鼓勵兩個孩子凡事都展開競賽,"看誰故事講得好","看誰動作俐落","看誰吃飯不挑食"等,這些小競賽的展開,激發了兒子的好勝心,有了競爭對手,他自然不甘落後,一個月下來,原來那些拖拉磨蹭的毛病已不見蹤影。

善待好奇心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切創新的基石,發明創造就往往萌芽於對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好奇,而止於家長粗暴的干涉和限制。

雖然兒子的好奇心總是與"犯錯誤"相伴相生,但我對這些"錯誤"都盡可能抱以寬容的態度。剛買來的玩具,兒子爲了看個究竟,一會兒就給肢解得七零八散,我會笑著讓他"重新組合",如果兒子不能獨立完成,我再從旁協助,決不輕易包辦。對兒子好奇的發問,諸如"牛奶加上醋是什麼味道?""紅色與綠色合在一起是什麼顔色?"我從不簡單地把答案告訴他,而是給他自由思考的空間,讓他自己去猜想驗證。

對孩子"三心"的巧用,使我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更加從容不迫,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會因爲家長選擇切入點的不同而取得不同的效果,只要家長付出了慧心的參與,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應。

文章來源http://thenewmommanual.com/tw/13927.html

小兒急疹

最近柏柏患上小兒急疹......

所謂「小兒急疹」,古時中國又稱奶疹、假麻疹,是一種常見於6個月到3歲之間幼兒的疾病。根據最近中國大陸的數據,此病發病率高達98.2%。

病徵:連續三天發急燒,高熱可致39到40攝氏度。一般在三天後退燒,並有皮疹析出。病兒可獲終身免疫。如果為6個月後小兒第一次突然發熱,並且無流鼻涕,咳嗽,腹瀉等癥狀,小兒精神,飲食狀況尚好,則大部分可以判斷為小兒急疹。

柏柏最初只是突然發高燒,最高至39.3度。

但除發燒外,並無其他不妥,我又缺乏經驗,所以沒意識到嚴重性。

後來老公認為八個月的他持續發高燒可大可小,於是連夜帶他四處找兒科醫生。

在教會姊妹的幫助下,最終找到屯門兆康的鄺醫生。

他一見到我們將發高燒的柏柏包得密密實實,便輕聲指責我們,不應讓發高燒的寶寶穿太多,這樣難以散熱,令他更辛苦。

當下立即替他脫去衣服後,又為他探熱,那時仍是39度。

問症過後,再為柏柏作簡單檢查,發現他咽喉發紅,已經大概估計到有兩種可能性。

他說寶寶患流感或受到過濾性病毒感染,都不會立即有具體徵兆,多數只會發燒。

寶寶一發燒,便要小心處理。

第一時間要盡量替他降溫,用退熱貼沒什麼用的,最要緊是少穿一點,及替他抹抹身,甚至洗個溫水澡。

不論他是患流感還是過濾性病毒,這兩三天都要時常觀察他的狀況,即使吃了藥,仍是時退燒時發燒的。

而且有心理準備,若是染上過濾性病毒的話,好大機會出疹,多數是玫瑰疹或麻疹。

一出疹的話便代表病進入尾聲,好快痊癒,不用太擔心。

相反,遲遲不出疹的話,他仍會辛苦多幾天的。

若是流感,我亦預先準備傷風感冒藥給他。一旦出現流感徵狀,便可以立即服用。

他真是一位好醫生,解釋得很詳盡。

我們緊張地多問了也沒嫌我們煩,耐心回答。

看完醫生回家後,柏柏繼續很精神,發住燒地玩 =___="
(所以我才掉以輕心,沒意識到嚴重性囉)

第二日,在藥物的幫助下,完全退燒,繼續很精神地玩。

第三日,我嘗試替柏柏停藥,但下午再度發燒,於是再次服藥。到了傍晚,首次發現柏柏有其他徵狀。

第三日
第四日

柏柏在背部、腹部開始出現淡淡的紅疹,這樣說來,他應該是如醫生所言,染上過濾性病毒,患小兒急疹了!

至於是玫瑰疹,還是麻疹,便不得而知,因為兩種疹症徵狀極相似。

但感恩的是,兩種疹症都沒什麼後遺症,會自動痊癒,且往後亦較少機會再出現的。

柏柏又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我和老公也經一事長一智,感謝主。^___^

後記:

柏柏到了第五日,紅疹已奇蹟地消失了。很奇妙!

昨晚他整個背脊仍是很嚴重(如上圖),但翌日早上一起床便不見了!

我想這是神聽禱告的果效呢!再一次感謝主。^___________^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應付寶寶長哭不停的技巧


寶寶用手勢動作說什麼?(37週)



又到了樂樂和媽媽玩遊戲的時間了。只見樂樂用他那萬能的小食指這邊指指那邊點點,一會兒搖搖頭,一會兒拍拍手,要媽媽從玩具箱裡,一一拿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樂樂還不會說話,但透過他的眼神、動作,也能告訴我們,他在想什麼……

或許你已有所體驗了—當你注視著寶寶時,他會用他聰敏的眼神專注的與你交會;當你在替他換尿布時,他會踢踢腳動動屁屁的回應你;當你替他放洗澡水時,他會開始興奮的手足舞蹈;當你翻翻書說故事,他會跟著嘰嘰咕咕搶著發表意見;當你下班回家見到他時,他會展開雙臂表示「你終於回來了,我好開心啊!」寶寶早在開口說話之前,其實就不斷的與我們對話了。除了哭與笑,寶寶也擁有許多法寶,讓爸爸媽媽可以猜中他的心事,作最有效的溝通呢。

寶寶用眼神注視和爸媽互動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雖然寶寶還沒有出現許多活潑明確、有意義的動作,但隨著感官能力的快速發展,他漸漸能夠認得爸媽、辨認不同的表情與聲音,同時對這些刺激有所回應。例如,他會專心盯著你的臉看,眼神跟隨著你,並且試著發出不同的聲音,引起你的注意;他也會很喜歡看你對著他喃喃說話的樣子喔。在他聆聽整個語言的聲音時,雖然不懂其中的詞彙、意義,也不瞭解說話語調所傳達的含意,但他正專注的體驗,並且學習預測這樣的互動過程會發生什麼事。

給爸媽的建議:這時,你可以和寶寶玩些表情的遊戲、幫他按摩、持續地對他說說話,增進彼此之間的親密感以及默契;但如果寶寶轉過臉、轉移視線、閉上眼睛,表示他或許累了,也可能是感覺刺激太多,還是要讓寶寶有足夠的空間歇息喔。

舞動手腳身體,說出好心情
3、4個月之後,寶寶的肢體動作能力進步許多,會坐、會翻身、會在床上打滾了,他的高興和不高興就很明顯,尤其開心的時候,他會揮舞著拳頭、小腳ㄚ踢踢蹬蹬、全身扭動起來,讓人十足的感受到那份雀躍。這個時候,爸媽和寶寶之間也會有更好的默契,知道寶寶什麼表情是餓了、什麼動作是想要再玩一次,也知道怎樣可以搏寶寶一笑。

給爸媽的建議:
這段時間,你可以開始和寶寶扮鬼臉、搔搔癢、玩些小遊戲、唱唱可以動動小手小腳的兒歌,也可以透過不斷的「交談」,讓寶寶觀察你慢慢地、誇張地說話,鼓勵他模仿你發出「啊」、「嗚」的聲音。

一指神功,表達出特定需求
到了6、7個月,寶寶愈來愈好動囉,他的肢體動作以及認知能力,都會有更驚人的開展。在9個月大之前,他會逐漸發展出一個新的溝通招式,那就是「一指神功」:用手指著他所想要的物品、想要去的地方,表達他特定的需要。初期,寶寶小指頭指的是他的某種欲求,期望你拿給他某個玩具、帶他去某個地方;但是再過一段時間,他所指的,將會是有更多意涵、傳達更複雜的訊息,像是「你看,蝴蝶在飛!」「你再跟我玩一次!」,這便是與你分享他的感覺和經驗。伴隨著他的表情,通常爸媽不難猜出寶寶的心思,而這樣的動作,可是語言學習的開始喔。

在指認的過程中,寶寶學會每樣東西都有特定的名稱,而且可以用手指著它來傳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例如,用手指著奶瓶,表示「餵我喝ㄋㄟㄋㄟ吧!」如果不小心猜錯寶寶的意思,他可能還會嘟著嘴巴生氣呢。

給爸媽的建議:
此時,任何互動性的遊戲,都會讓寶寶興奮愉悅。你可以在寶寶伸展一指神功的同時,說出寶寶想要的東西、想要做的事,還可以告訴寶寶各種事物的名稱。你可以嘗試著在不同位置叫寶寶的名字,或是模仿寶寶發出的聲音,都會讓他覺得有趣而且親密。這個階段,寶寶也會翻書了。你可以每天撥個一小段時間,陪寶寶翻書指認書中的圖案、物品,這將是他進入閱讀世界的第一步。

手勢動作,表達想法更精準
大約從9∼10個月大開始,寶寶便能夠了解一些簡單的詞彙,同時運用自己的手勢動作,更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搖搖頭表示「不行」,點點頭表示「謝謝」;把手指放在嘴邊說「噓」表示睡覺、要小聲,用手指點點臉頰表示「羞羞臉」;用力拍手表示「好棒好棒」,揮揮手便是說「bye-bye」了。等寶寶會站,可愛的動作就更多了!聽到喜歡的音樂,他也會開始載歌載舞動起來呢。

給爸媽的建議:
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學習能力更是突飛猛進,他能夠理解爸媽說的話和表情、動作之間的關係,並且加以模仿。你可以透過簡單的兒歌,讓寶寶跟隨節奏旋律,做些好玩的動作;也可以在跟寶寶對話時,加入明顯的手勢,讓寶寶跟著做。

牙牙學語,表情、動作、聲調一起來
接著,寶寶就進入牙牙學語階段;你會聽見他說出愈來愈多的單字詞彙,也逐漸了解你對他所說的話,完成你的指令。這時,寶寶更能夠掌握成人說話的重要特質,運用許多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和聲調的變化,好讓你可以快速瞭解他的意思。

給爸媽的建議:
有空,就說說故事給寶寶聽吧,試著用多樣的聲音語調,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隨著圖畫書的內容,問問寶寶「鴨鴨在哪裡?」「小金魚呢?逃到哪裡去了?」也許就在某一天,寶寶突然就不經意的指出來,告訴你正確答案!

寶寶即使還不會說話,他已經嘗試著運用各種方式,一直與外界進行溝通。而他的第一個管道與對象,正是爸爸媽媽和最親密的家人;爸媽能夠了解並掌握寶寶的肢體語言,給予適當的回應,在寶寶的溝通經驗以及語言學習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正向的互動會讓寶寶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自信,鼓勵他學習和表達的意願。重要的是,在與寶寶不斷對話的過程中,你和寶寶之間的關係將會更加親密!

節錄自信誼奇蜜育兒報(0-1歲)

★媽媽發脾氣時要忌諱的“點”★


養育孩子是個幸福的過程,同時更是個艱辛的過程,繁瑣的護理工作已讓媽媽們精疲力竭,如果寶寶再哭鬧、任性,那麼這時媽媽眼中的寶寶將會由小天使變成小魔鬼,即使忍耐度再好的媽媽都難免會發脾氣。專家告誡:媽媽生氣可以體諒,但在發脾氣發牢騷前必須得三思。
  一、否定寶寶人格

  媽媽正忙家務活時,一旦寶寶還粘乎乎,許多媽媽都會不耐煩地說:“煩死了,自己去玩。”可能媽媽自己沒在意,可寶寶就會受到莫大的委屈而嚎啕大哭起來。

  “你怎麼這麼笨,連這也不會。”媽媽往往以大孩子的標準來衡量寶寶的行為,自己覺得很簡單的東西寶寶應該也要會,否則就“笨”。

  媽媽帶著寶寶到親戚或鄰居家玩,寶寶不願叫“阿姨”,媽媽就會責怪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用,叫一聲阿姨都不會。”也有的媽媽會笑著對別人說:“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沒用,不會叫人。”雖然是對別人說的,可是寶寶都聽在耳中,記在心裏。

  Tips:如果寶寶有能力而沒有做好,媽媽也須耐心指導,而不是責罵。

  二、讓寶寶懷疑媽媽對自己的愛

  有時媽媽故意要寶寶手上的東西,可寶寶不願意給,過一會兒寶寶要媽媽抱,媽媽就會故作生氣樣說:“我才不要你呢。”如果經常這樣,寶寶會很傷心的。

  “再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別人做兒子。”這類話會讓寶寶懷疑媽媽為什麼不愛我。

  寶寶被媽媽罵了幾句,一氣之下跑出家門,媽媽追到家門口,生氣地對著寶寶喊:“你給我回來,不回來是吧,那以後都不要回來了。”這類話聽多了,寶寶心理會產生陰影,以後可能真的要離家出走。

  Tips:小小的懲罰有時能糾正寶寶的不良習慣或錯誤,但媽媽的懲罰不能讓寶寶對自己的愛產生懷疑,要知道懲罰的目的不是要讓孩子傷心,而是要讓寶寶清楚地知道他的行為不對就可以了。
三、嚇唬寶寶

  “寶寶再不聽話就叫醫生來打針。”“快躲到媽媽這裡來,醫生打針來了。”無論是責怪寶寶還是和寶寶玩,媽媽讓寶寶聽話的厲害辦法就是醫生打針,因為所有的寶寶都怕打針時的疼痛。媽媽經常用這種方法教育寶寶,反而使他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

  寶寶對老師很敬重,更不敢像對媽媽一樣對老師撒嬌。媽媽喜歡利用寶寶這一害怕心理對寶寶施壓,出口就是:“不好好看書,明天告訴你老師去,看他(她)到時候怎樣懲罰你。”

  警察叔叔抓壞人,這是媽媽從小教給寶寶的概念。寶寶怕警察叔叔帶走也就是怕自己是個壞孩子。孩子一做錯事就說“叫警察叔叔把你帶走”,孩子會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在別人面前不敢抬頭。

  Tips:寶寶難免做錯事情,及時幫他糾正錯誤是媽媽的責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糾正了,媽媽還應稱讚他是個好孩子。

  四、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
  “動作快一點,媽媽還要上班呢。”其實寶寶動作慢不是它的錯,它不知道為什麼要快,也不知道怎樣快,最關鍵的是平時媽媽的教導,怎樣讓寶寶有一個時間觀念。

  在寶寶眼裏,他的作品可能已經做得最完美,可是在媽媽眼裏,還是沒有達到要求,所以寶寶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再做好一點,而沒有顧及寶寶的心情。

  寶寶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來什麼都會,成人會的東西寶寶不一定要會。不要媽媽覺得很簡單的事情,寶寶不會就說:“這麼大了,連這個都不會。”說多了,寶寶會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

  Tips:媽媽用時間去了解寶寶的能力,讓寶寶做之前,把事情與寶寶的能力進行對照,如果寶寶能做而不做,媽媽應進行勸導;如果超出寶寶能力,就要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勉強,小心適得其反。

五、拿孩子進行比較

  媽媽總希望自己的寶寶比別人孩子強,所以遇到寶寶比別人差,經常對寶寶出氣,“你和別人一樣大,為什麼別人會,你怎麼就不會,好好跟別人學學,不要老想著玩。”好像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強那是應該的,而比別人的孩子差那就絕對不行,其實,媽媽的這種心態才真正要不得。

  Tips:掌握孩子的個性與特點,並非別人會的東西,寶寶就一定要會。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根據寶寶的特別培養它的能力。

  六、按自己的意願命令寶寶

  “不準吃飯時說話。”“不準抱著玩具睡覺”……太多的“不準”容易限制寶寶個性的發展。或許,許多媽媽會說,她們這樣做是為了寶寶好。的確,哪有那麼狠心的媽媽呢?可媽媽們想過沒有,對於同樣的問題,如果換種解決方式,是不是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哭,還哭,不許哭。”“叫你不要玩電腦,還要玩,馬上停止,睡覺去。”媽媽煩了後,就希望寶寶立即能夠達到自己的意願,這時往往出言比較兇,有的媽媽甚至拼命用手拉開寶寶的手。對寶寶來說,他從媽媽這裡認識到什麼是野蠻,並學會野蠻待人的方式。

  Tips:對於寶寶做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媽媽須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良好的心態對待寶寶;轉移寶寶的視線或愛好;給寶寶一個調整時間。

轉載自面書‧新手爸媽 ღ『先懂孩子再懂教』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媽媽一定要學會的關鍵話



媽媽的口頭禪,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講出來」的話,決定孩子的品格與成就。愛說謊、沒禮貌、頂嘴、唱反調…,孩子的這些舉動常常讓你「失控」嗎?在公車、捷運上,總是會看到大聲喧嘩、跑來跑去的孩子,這時候媽媽總是會厲聲斥責小孩:「你再這樣鬧,警察叔叔會來抓你喔!」、「你看,那個叔叔生氣了!」孩子當下可能會乖乖安靜,可是改天換個地方或情況,孩子還是會上演吵鬧喧嘩的戲碼。父母只是一直在循環「生氣→罵小孩、罵小孩→生氣」的惡性教養。

「你再這樣,叫警察叔叔來抓你喔!」這句話不僅是在「威脅孩子」,而且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認為「只要在警察叔叔不在的地方」,還是可以那麼做!
不抓狂,也能教出完美小孩──父母都要重新學習的一堂「說話課」。

沒有人生下來就知道如何為人父母,每天說話也不會特別注意用字遣詞。但是,當你有了孩子以後,為了給他們最好的成長環境,有很多事開始變得不一樣了,連「說話」都要重新學習,這是父母成年後再次成長的機會,也是一段極有意義的人生歷程。

父母與子女一同成長,會相互提升、加深彼此的羈絆。父母只希望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人生,能夠活得精采、活得快樂。並且期盼孩子離開父母羽翼後,具備獨自開闢未來的勇氣與能力,其他的,別無所求。父母對子女,只有無私奉獻和不求回報的愛,如此而已。請從「說話」開始,挑起「甜蜜的負擔」,成為盡責、慈愛的父母。
說原因,講道理,孩子才不會犯第二次錯~~~~~

「在捷運跑來跑去,不僅很容易跌倒受傷,而且人這麼多,不小心還會迷路喔!」訓誡孩子是為了不讓他們再犯同樣的錯誤,必須明確地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可以那麼做」。而且並非是刻意編造的理由,而是任何人聽了都會認同的理由。因此父母在開口前請務必三思,才能正確教導,讓孩子了解事情的嚴重性。

失控的一句話,可以摧毀孩子的人生~~~~

「你又打翻果汁了,真糟糕!」
「你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隔壁鄰居的小孩都會,為什麼我們家的孩子就不會?!」
「你怎麼可以說謊呢?真是個壞孩子!」

這些聽來稀鬆平常的話,其實正在「扼殺」孩子的發展潛能。有些父母會覺得這些隨口念念孩子的「口頭禪」沒有什麼,但你知道嗎?這些話其實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非常強大的負面影響。

「我好沒用,什麼都做不好……」
「爸爸媽媽討厭我了!」
「警察叔叔是壞人。」
「要是下次又做了讓爸爸媽媽不高興的事怎麼辦?」

1歲~12歲的孩子們,還無法明確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他們卻會因此產生「負面感受」。這些教養,是我們想教給孩子的嗎?

孩子不聽話不是他的錯,「父母說什麼話」才是導致孩子不聽話的關鍵!!

「你怎麼可以說謊呢?真是個壞小孩!」──否定他的人格,孩子只會越來越壞。
「你看,那個叔叔生氣了!」──威脅孩子,他們仍然無法「分辨對與錯」。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無可否認,人都會有幾分像自己的父母。因為在生命的最初,在還不了解這個世界之前,父母是最親密的陪伴者、無所不知的引導者,孩子心中會懷抱對父母無盡敬仰、愛慕的情感,所以自然會想要模仿、學習爸媽的一切。許多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但經常忽略「說話」的教育效果,這是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最頻繁的互動,也是最有效的教養行為。

為什麼父母的口頭禪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原因有三:

1)爸媽是人生的先行者,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對未知世界想像的依據。
2)父母對孩子是重要且不可或缺,每句話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思考模式」與「價值觀」。
3)孩子的人格與個性尚未定型,容易被重視的人影響,並將他們說的話「內化」到自己的性格中。

身為父母的你能不暗自心驚嗎?無心說出口的話居然都被孩子放在心上,而且持續在他的人生中發酵,慢慢發生作用。因此,當父母的第一堂課就是,「學習對孩子說什麼話」,並帶給他正面的影響。

養成「好品格小孩」或「壞品格小孩」?一句話就能決定。

爸媽說的話,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施加魔法,一句話,就能讓他悲傷或獨立、被動或積極。想要教出自信好小孩,從內在變強大,其實只需要「一句話」。

◎給孩子自信。
◎激起孩子的鬥志與企圖心。
◎開發孩子的天才潛能。
◎孩子遭遇挫折、沮喪的時候。

丟棄「孩子要罵才會長大」的觀念。「愛」如果沒有正確說出來,只會造成更深的傷害!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父母總是會失控地講出幾句重話,孩子的心靈尚未成熟,不懂過濾接收的訊息,無法抵擋大人的負面能量。所以一時口不擇言的責罵,就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讓他一輩子恐懼、厭惡某事,使發展空間有所侷限。身為父母,教導是必要的,但要避免「無意義的責罵」,不僅破壞親子感情,也阻礙了孩子的成長之路。

6大原則,原來教養不需要「發脾氣」

媽媽失控前,請先想一想:孩子是真的做錯事,或只是自己情緒化的謾罵?大部分媽媽自認的「教」孩子,其實是因為孩子沒有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發脾氣」,而不是具教育意義的指責。例如:孩子動作慢吞吞就忍不住破口大罵「動作快一點!」,但孩子真的是動作太慢?還是孩子做事情的速度沒有符合媽媽的期望?

為了不讓負面情緒波及無辜的孩子,教養專家提出6大原則:
1)先聽孩子的理由,不要劈頭就罵。
2)指責的話要簡短、準確。
3)一次訓一件事,不翻舊帳。
4)責罵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
5)孩子犯錯,父母要「馬上說」。
6)要跟孩子說明「哪裡」做錯了。

轉載自面書‧新手爸媽 ღ『先懂孩子再懂教』

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啟發我做全職媽媽的第一人---我的媽媽


啟發我做全職媽媽的第一人可能便是我的媽媽。

我從來不認同媽媽的教養方式,亦因為很多複雜的問題令我倆關係一度很惡劣。

或許我之前被種種衝突遮蔽了雙眼,以致我從來不會欣賞媽媽的好。

及至我做了媽媽後,才開始明白她的難處和苦心。

媽媽原本是內地人,祖籍海豐,與爸爸結婚後,仍一直住在內地。

直至懷了我,才迫不及待搬來香港。

一個土生土長於鄉間城鎮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種種變遷─住進陌生的大城市、離開摯親(家中尚有老父和幼弟)、言語不通;

而且她來了香港三天,我便出生,突然做了媽媽。

她既無媽媽婆婆(因為我的婆婆祖母當時已過身了)幫忙,又無有經驗的同輩朋友提醒。

爸爸當時身負重債,一人每天做幾份工作,實在分身不暇,難以幫助媽媽。

什麼也是自己一手一腳"摸索"出來的。

不過,她仍然將我照顧得很好,還在短短數年間,再生我兩個弟弟和妹妹(幾乎一年生一個),

我們幾兄弟姊妹完全是我媽媽自己一手一腳帶大的。

她見當時家境困難,故在照顧我們的同時,又會到工廠帶些小手工回家做,幫補家計。

及至我們幾個已入學,媽媽才到附近的酒店餐廳打工。

其間,媽媽始終不放心將我們交予其他人照顧,所以爸媽會採取交更替換的形式,輪流看管我們。

當然,我們總有獨自在家的時候,畢竟爸媽未必可以準時收工,那時候便是我做家姐的當家看管弟妹。

遇上長假期,媽媽才迫於無奈請親友或僱用同鄉朋友來看管我們;但隨著我們愈大,自理能力愈高,她也不再找人照顧我們,只由我們自己在家遊玩。

或許媽媽未必懂得如何管教我們,更從來沒有直接表示她的愛,

但她的確曾經堅持親自照顧我們,使我們算有快樂的童年。

爸媽感情未變異之前,我們一家樂也融融,經常一家六口周圍去遊玩,亦留下不少快樂的回憶。

這也許是給我們幾兄弟姊妹的一點點安慰。

正因為媽媽的親自照顧對我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到了今日,我也決定做一個全職媽媽,希望給柏柏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喜歡到處探險的「爬行家」(8-9月)



這年紀寶寶最喜歡在家中到處爬爬走、到處去探險!對於家中的瓶瓶罐罐、盒子抽屜也特別的感興趣,一定會想盡辦法把裡頭的東西拿出來、倒出來,讓我們不得不去收拾殘局。這些都是空間探索的必然歷程。

寶寶在學會爬行了之後,探索空間就變得很大、探索機會也變得很多,這期間也學習了許多空間概念,如:在觀察家中擺設時,已能分辨出近處與遠處的物體;當寶寶將物品從容器中倒進倒出,就是探索內、外的關係。這些裡外、遠近的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空間概念,我們還可以利用玩具來強化這些空間概念的學習,例如,在洗澡時用小水杯作為戲水玩具,讓他在裝水、倒水的遊戲中,瞭解倒入、倒出的相互關係。

有時還可以讓寶寶坐在家裡不同的角落、或是抱著他從不同的高度,來觀察家裡的各種東西,或是帶孩子到戶外,引導他去看看各種東西、觀察不同距離的物體,這都是寶寶非常喜歡的空間探索經驗。

在生活當中學習空間概念(8-9月)


八、九個月大的孩子因為開始爬行、扶走,生活範圍逐漸地擴展開來。在這樣喜歡探索的年紀,透過生活體驗和遊戲,再加上對語言的掌握愈來愈好,空間概念也隨之快速發展。 

透過探索,孩子逐漸建立心象地圖
 爬行會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每一次探索,便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張環境圖,當他發現不同的路徑也能通往同一個地方時,就會創造另一張地圖,於是,不同地圖便逐漸在腦海中形成立體心象。

 對於不認得指引文字的孩子而言,他必須透過雙眼認真觀察並記憶:哪裡該轉彎、哪裡該直行,然後將視覺的影像建構成地圖、儲存在腦海中,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心理學家Guilford將這種視覺空間立體化的能力定義為「視覺空間智能」。視覺空間能力好的人,能夠準確地觀察環境中各種細節,譬如色彩、線條、形狀和空間線索,並且在腦海立體呈現,所以方向感比較好,也比較擅長用圖畫將心中想法傳達給別人。這階段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觀察力佳、會認路、擅長玩形狀盒或積木等組合玩具,長大後喜歡畫畫、而且畫中包含很多細節和想像力。

玩具+語言+生活體驗,發展空間能力
 空間概念雖然很抽象,但孩子可以透過生活體驗和實際的玩具、遊戲,一步步學習。

■摸索玩具,認識裡外、大小、形狀
 從寶寶會坐開始,爸媽就可以提供積木、形狀盒、套杯等玩具。雖然這個時候他們只會一個一個把玩,不過等到一歲之後,就可以把積木堆高,也能把小杯子放入大套杯裡。如此一來,孩子在玩耍的過程,自然就會認識裡外、大小、形狀、上下等空間概念。

■在遊戲中加入空間詞彙
 抽象的空間概念,如果有語言的輔助,不僅有助於爸媽跟孩子溝通,對於增進空間能力也相當有效。隨著寶寶的理解力增加,爸媽也逐漸增長句子的長度,這時便可適度加入空間線索,比方當寶寶把玩中的球正好從手裡溜走時,告訴他:「球跑到你後面了。」

 此外,你也可以試試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例如:爸媽輪流躲起來,另一個陪孩子當「鬼」。當孩子尋找時,躲著的人持續發出細微聲音,指引孩子朝發聲方向而去。如果孩子沒發現或找不到,陪著的那個人就可以出聲引導:「往前爬……停,看一看,有沒有看到誰的腳?」

■在日常生活細節裡培養空間概念
 即使手邊沒有上述的玩具,爸媽平常也可以把握機會來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例如:帶著孩子坐車時,誰坐前面、誰坐後面,這就是一種空間關係;上下樓梯或坐電梯時,往上或往下,也是一種空間概念;開門走進屋裡或走出屋外,這個「裡外」也是很基本的空間概念。所以,日常生活細節裡,爸媽不妨多加運用,孩子在點點滴滴經驗的累積中,對空間的概念會更熟練。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讓腦中地圖細緻化
 孩子腦中的3D地圖,需要從生活中不斷地體驗來鞏固,等到孩子會走以後,爸媽可以常帶著孩子外出,即使是相同目的地,也可以換條路走走看,孩子就能把居家周邊的地圖牢牢儲存在腦中。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雜誌》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如何作基督徒父母」講座內容撮要



我教會基督徒信望愛堂屯門堂於3/3曾舉辦一個家長講座,知道很多姊妹當日未必有空出席,但當中內容極好,實在有不少的提醒。現經教會同意,我將當日內容撮成筆記乙份,希望幫到大家。^^

作為基督徒父母,我們要反思為小孩鋪什麼道路?我們的眼目又應該定睛於什麼?

望子成龍?比人優勝?在社會成功?神國裡成功?

所謂「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

「當行的道」的意思是使孩子走合神心意的道路,使他到老也作基督的精兵,信靠主耶穌基督,以至將來在神國裡有份。

但現行很多家長卻定睛於現世的環境,見人給孩子什麼,自己也照給孩子什麼。甚至有些只是盲目以自己一套的來灌輸孩子,以致孩子被迫得太緊也不自覺,最終導致孩子走上與家長期望差異極大的路。比如昔日牛津大學數學天才竟淪為妓女,震驚全英;香港當年的數學神童暉,今日淪為一個學歷不高的普通人。

為免自己的孩兒有同樣的情況發生,我們有什麼方法教養孩童呢?

  。你   。我         。也 。又 (申命記4-9)

基於上述的經文,黃錦雲姑娘提出「三教一流」的方法─三種管教方法,一流屬靈生命。

所謂「三教」,是身教、言教和心教。

神教導我們教訓兒女之先,是先強調「以 .」我們要先有受教的舌頭,才能建立愛神的榜樣,反映上帝的形象,以及建立互信的環境。

兒女認識神,往往最直接的是先從父母身上學習。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先持之以恆返教會、靈修、讀經,建立愛神的模樣,孩子自然不會愛神,更不會有愛神的行為。而且,父母的一舉一動,往往都反映上帝的形象。如果我們行為表現不好,便會損害了子女心中對神的形象,繼而不會相信神。最後,如果我們不能先以身作則,也不能取信於子女。沒有互信的關係,什麼教育也行不通的。

有了身教,才有言教。「   。也 。又 。」作為基督徒父母,神要我們無時無刻,不論什麼地方、什麼境況,用神的說話來教育。不過,黃姑娘特別提醒我們一點:必須注意自己的教訓會否太多,以免惹兒女的討厭。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環,心教。所謂「心教」,即令信仰成為孩子的習慣,成為孩子的喜愛,使孩子成為有知識有經歷的信徒。其實我們是可以有方法幫助兒女決志信主,甚至紮根於信仰上,使之到老也不偏離當走的路。黃姑娘提出三要法:有計劃、好氣氛,以及常鼓勵。

有計劃的意思,是先讓孩子明白福音、決志信主;之後讓孩子信禱告、愛靈修;最後是令他有知識、有經歷。其實孩子最早兩三歲開始懂性的時候已經可以讓他明白福音,幫助他決志信主。具體方法是自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使他們從兒童聖經或故事去掌握福音的真義。根據她自己教養兩名孩兒的經驗,以上方法是可行的。她在孩子還幼小的時候,讓他們讀”Baby Bible”;年紀稍長,便讀《我的禱告》;及至高小,讀《我的天糧》、《伴你高飛》;初中以後,直接閱讀聖經。父母其間可以引導孩子相信禱告的果效,使之明白靈修的重要性,讓靈修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等同吃飯一樣。為了使孩子不會有被迫的感覺,父母可注意氣氛的問題。有父母分享經驗,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祈禱閣」,將那裡佈置得很美。每次讓孩子置身於那裡禱告靈修,真的事半功倍。加上父母常常鼓勵,孩子會漸漸愛上禱告靈修。待孩子建立了習慣,也喜歡禱告靈修,便可以有穩定的家庭崇拜,請孩子分享與神相交的經歷,父母亦可以從中繼續殷勤教導聖經知識。

也許,很多父母會擔心讓孩子用那麼多時間來禱告、靈修、返教會,豈不浪費了讀書學習的時間麼?不。我們要深信神會帶領孩子的成長。黃姑娘提出很多真實的例子證明了孩子即使返教會、讀經靈修也不會令學業受影響,反而有額外的恩典,但礙於個案當事人的意願,在此不作詳述了,請見諒。

盼望上述撮要幫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