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個月大的孩子因為開始爬行、扶走,生活範圍逐漸地擴展開來。在這樣喜歡探索的年紀,透過生活體驗和遊戲,再加上對語言的掌握愈來愈好,空間概念也隨之快速發展。
透過探索,孩子逐漸建立心象地圖
爬行會擴大孩子的生活範圍,每一次探索,便會在腦海中建立一張環境圖,當他發現不同的路徑也能通往同一個地方時,就會創造另一張地圖,於是,不同地圖便逐漸在腦海中形成立體心象。
對於不認得指引文字的孩子而言,他必須透過雙眼認真觀察並記憶:哪裡該轉彎、哪裡該直行,然後將視覺的影像建構成地圖、儲存在腦海中,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心理學家Guilford將這種視覺空間立體化的能力定義為「視覺空間智能」。視覺空間能力好的人,能夠準確地觀察環境中各種細節,譬如色彩、線條、形狀和空間線索,並且在腦海立體呈現,所以方向感比較好,也比較擅長用圖畫將心中想法傳達給別人。這階段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觀察力佳、會認路、擅長玩形狀盒或積木等組合玩具,長大後喜歡畫畫、而且畫中包含很多細節和想像力。
玩具+語言+生活體驗,發展空間能力
空間概念雖然很抽象,但孩子可以透過生活體驗和實際的玩具、遊戲,一步步學習。
■摸索玩具,認識裡外、大小、形狀
從寶寶會坐開始,爸媽就可以提供積木、形狀盒、套杯等玩具。雖然這個時候他們只會一個一個把玩,不過等到一歲之後,就可以把積木堆高,也能把小杯子放入大套杯裡。如此一來,孩子在玩耍的過程,自然就會認識裡外、大小、形狀、上下等空間概念。
■在遊戲中加入空間詞彙
抽象的空間概念,如果有語言的輔助,不僅有助於爸媽跟孩子溝通,對於增進空間能力也相當有效。隨著寶寶的理解力增加,爸媽也逐漸增長句子的長度,這時便可適度加入空間線索,比方當寶寶把玩中的球正好從手裡溜走時,告訴他:「球跑到你後面了。」
此外,你也可以試試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例如:爸媽輪流躲起來,另一個陪孩子當「鬼」。當孩子尋找時,躲著的人持續發出細微聲音,指引孩子朝發聲方向而去。如果孩子沒發現或找不到,陪著的那個人就可以出聲引導:「往前爬……停,看一看,有沒有看到誰的腳?」
■在日常生活細節裡培養空間概念
即使手邊沒有上述的玩具,爸媽平常也可以把握機會來發展孩子的空間概念,例如:帶著孩子坐車時,誰坐前面、誰坐後面,這就是一種空間關係;上下樓梯或坐電梯時,往上或往下,也是一種空間概念;開門走進屋裡或走出屋外,這個「裡外」也是很基本的空間概念。所以,日常生活細節裡,爸媽不妨多加運用,孩子在點點滴滴經驗的累積中,對空間的概念會更熟練。
擴展孩子的生活經驗,讓腦中地圖細緻化
孩子腦中的3D地圖,需要從生活中不斷地體驗來鞏固,等到孩子會走以後,爸媽可以常帶著孩子外出,即使是相同目的地,也可以換條路走走看,孩子就能把居家周邊的地圖牢牢儲存在腦中。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