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哥哥的內心世界]

有一天,哥哥因為沒有午睡,加上身體不適,脾氣暴躁得很。哥哥不願意跟弟弟分享玩具,弟弟便來搶,令哥哥更憤怒。我見大家心情不好,就沒收玩具,這樣便沒辦法爭,哥哥卻懷恨在心。

後來,弟弟要求喝水,哥哥便大叫大嚷要媽媽無視弟弟。媽媽認為哥哥要求無理,於是忽視了哥哥。誰知哥哥憤怒極了,上前拍打弟弟的杯,令水瀉了出來,弟弟哭慘了。

那刻媽媽唯有捉哥哥到一邊冷靜,待他情緒穩定後再討論。但他一直只叫嚷著說自己很憤怒,我便跟他慢慢分析事情,他漸漸平靜下來,卻仍拒絕跟弟弟道歉。最後還說討厭弟弟,仍生他的氣,所以拒絕道歉。

我問哥哥為什麼討厭弟弟,他一直表達不了,我問他:弟弟除之前搶你玩具外,沒做過什麼錯事,喝水要求過分嗎?他搖搖頭,但仍說:我討厭他。
我嘆息,問:你討厭他不單因為弟弟搶你的玩具,更因為他搶了爸媽嗎?
哥哥一聽到,雙眼又通紅起來,飲泣點頭。
既然開了頭,我便繼續問:你覺得弟弟令爸爸媽媽不再愛你,不再錫你,成日話你,係咪?
他愈聽,眼淚愈掉得兇。

我那刻感恩能打開他的內心世界,便乘勝追擊地問:
我們剛才去公園,難道媽媽只帶弟弟去嗎?我們剛才飲維他奶、吃蛋糕仔,難道又只給弟弟,沒哥哥份嗎?媽媽難道沒再給哥哥說故事嗎?媽媽煮飯沒給哥哥吃嗎?⋯
一連幾個問題,令哥哥來個措手不及,一時反應不來,唯有尷尬地又說了些反話。

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媽媽從來沒有唔理哥哥,一樣咁緊張、咁錫哥哥,弟弟一啲都無令我們少愛你一點呀!既然如此,你不要再討厭弟弟,亦為剛才的事跟他說些話吧!

哥哥到了這刻才願意跟弟弟道歉,雖然弟弟主動過來親親,他仍是非常彆扭,不情不願,但總算安撫到哥哥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平。

甚少見到哥哥這樣真情流露,雖然他的情緒乃夾雜著很多原因而引起,但媽媽仍是不得不再用心留意兩小的互動,及再深思自己平日對兩小關係的處理。

家校合作的第一個主題活動

這是學校推出的第一個家校合作的品德主題活動,以製作時鐘及守時活動來學習「萬物皆有定時」的道理,深入淺出,媽媽當然全力支持啦!

立刻跟哥哥製作他所喜歡的汽車時鐘,繼續努力準時到樓下坐校巴上學😆😎

P.S. 只有這類功課,媽媽才特別上心😜😜😜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夫婦育兒分歧]

夫婦育兒上有分歧是常見的,我和先生也不例外,但我們甚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也經常以溝通來磨合,最近我也愈來愈欣賞先生的做法。

我向來主張不要太催谷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長就好了,這方向先生大致是同意的。但有時候,先生仍是比我更敏銳地了解到孩子的敏感期,然後作出適合的教導。

如畫畫,我向來主張孩子自由塗鴉,從不設框框。加上孩子仍是以前臂發力為主,未發展到手腕靈活用力,所以我從不勉強孩子繪畫填色不出界,他喜歡龍飛鳳舞地畫也隨他,更不教他用什麼工具來繪畫。然而,孩子將近三歲半,先生認為要開始給他繪畫概念,也要為將來執筆作預備。於是先生跟我商量後,在哥哥面前繪畫填色,讓他隨意提出想畫的東西或顏色,由先生完成畫作。結果哥哥很雀躍,愛不釋手地拿著作品,像是自己作的畫,很有滿足感。雖然他沒動手參與,但這樣既沒有一點勉強,卻又可能啟發到他嘗試用手腕力作畫的動機,未嘗不是好的嘗試。

另外,弟弟開始踏入trouble two,需要管教了。我之前一直都略嫌先生對弟弟比較遷就和心軟,但他也發覺弟弟最近多了一些「不良行為」,所以他今日當著我和祖父母面前懲罰弟弟,弟弟立即施展扮可憐搏同情策略,但爸爸揚言我們絕不能幫他哄他,讓他求救無門,最後只好可憐兮兮罰站門前,聽爸爸教導。那刻不禁暗暗欣賞先生的管教,讓孩子無法再走法律罅,也讓祖父母明白我們的管教原則和底線,一舉多得。

這些如意可是我們經常關房門討論的成果,育兒從來是夫婦二人的事,如果溝通失效,除育兒感吃力,孩子成長也有負面影響。所以育兒前先顧好夫婦關係及溝通方式是非常重要。



2015年9月26日 星期六

[疲倦]

一次回家在西鐵上,偶遇一位一帶二女的媽媽,一女已是小學生,一女仍是手抱正牙牙學語的歲半孩子。聽到媽媽與大女兒的對話,只感到媽媽非常疲倦,令她們之間的溝通非常失效。

女兒:媽媽,我坐不了⋯
由於媽媽迫女兒讓座予抱著孩子的我,令女兒非常不悅,為此扭計良久。直至媽媽讓女兒坐其大腿上才暫時解決。
突然女兒又抱怨:媽媽,妹妹咬我呀!
媽媽:抵呀!
女兒呆了片刻,然後繼續抱怨。
媽媽:一早跟你說,讓妹妹自己吃餅,你又堅持自己餵,到你餵她自然容易咬到你,她仲細嘛!塊餅又細!
女兒似乎不服氣,繼續抱怨。
媽媽似乎氣餒了,再重複上述話語一遍,最後又彈了一句:你睇下媽媽餵妹妹又見不見她咬媽媽呀?
女兒搖搖頭,媽媽就接著說:咪就係囉!
女兒似乎接受了又平靜下來。

其實作為旁觀者,我聽不出媽媽所言有什麼邏輯(我已經節錄我最聽得明白的部分),更不明白女兒為何又會接受媽媽所言,只是一直覺得她們是雞同鴨講。見媽媽精神頹唐,可知她不是不能與女兒溝通,是太累了,不知所言。

這種情況應該會時常發生在很多親子之間,包括自己。我經常留意身邊朋友跟子女的對話,他們有時說的話不是內容不清(有歧義),便是邏輯混亂、自相矛盾。上例則屬後者。

前者例子更多,比如一個媽媽想孩子不要再用手搞桌上的水果,但她一直只說:唔好搞啦!污糟呀!那刻我不禁想:你是指桌上的水果污糟,還是他手指會弄污水果?這是歧義。結果孩子明顯不明白而繼續搞,媽媽屢勸後終要捉住他的手,帶離現場教訓。孩子心裡可能無辜地想:我都唔怕污糟,點解搞又被責怪?

這些都讓孩子無法跟從成人指令,做出不如成人期望的事,加上成人身心靈的疲累而控制不了情緒。所以跟孩子溝通前,不如停一停,想一想。

感到心煩意亂,或心靈疲乏,又可否請第三者提醒介入?如無人幫忙,其實都可以直接表達自己感受,也許孩子感受到爸媽的疲累,願意停一停,聽一聽。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對話]

最近哥哥說話愈來愈伶俐,我便經常與他對話,所有關於他的事情都會經他同意或願意才決定。

比如,最近有朋友的孩子參加繪畫班,問我們參加與否,想讓孩子結個伴。恰巧學校那邊又有興趣班推介,我便問哥哥意見。哥哥看過跆拳道、舞蹈等短片,確知每種興趣的性質,我們就開始討論。媽媽規定他只可以選一個興趣班,哥哥由始至終都鍾情跆拳道,我便尊重他的決定,給他報名了。但我提出條件,這次只是嘗試體驗,如果不喜歡仍是可以隨時終止。他同意了。

又如,爸爸媽媽認真考慮生第三個孩子的可能性,但媽媽又想聽哥哥意見,便跟他討論。他竟然說好啊!倒是弟弟搖搖頭說不要,這真是有趣。

除求意見,偶然來個沒頭沒腦的親子對話都很開心。

今晚,媽媽陪哥哥睡覺,又聊聊天。我問哥哥上學怎麼樣,他開心得說東道西。返教會主日學又怎麼樣,他便說返教會天父會很開心。然後我藉此問他天父喜歡他上學、返教會怎麼樣呢?他又回應得頭頭是道。

能與自己的孩子對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為這是親子情維繫的依據。

嬰幼兒時還可以靠擁抱、餵哺來表達愛,但隨著孩子愈大,他們會渴求父母用心的聆聽,滿有愛的回應

如果父母帶著自己的想法、意念來與孩子對話,父母仍能聽到孩子的聲音嗎?他們仍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當孩子掌握到語言後,父母真是需要好好學習對話的技巧,這是愛的表達的其中重要一途。多少對親子間愈積愈深的問題便是由溝通失效開始?

我作為母親,仍得經常自我提醒:親子溝通的前題是尊重,對話之先是用心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