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柏柏上PLAYGROUP

柏柏這個月滿1歲了!

所以我亦安排他這個月開始正式上PLAYGROUP (上個月那個純粹一次性玩下而已,haha)

對於PLAYGROUP的必要性與如何選擇的原則,上次網誌已經有提及,今次不冗贅再論了。

這次主要想記下柏柏頭兩次上PLAYGROUP的情況 ^^

由於辦學機構不允許拍攝,所以無法拍下及上載柏柏上PLAYGROUP時的實景照。

唯有筆錄及寫事後感吧!:P
(我記性不好,所以唯有用筆記下來,以便日後在家可以跟柏柏繼續練習。)


其實這個PLAYGROUP的內容真的太Fruitful啦!

每個環節都有其意義和目的,一小時進行如此多環節,也許連第一次參與的父母亦未必跟得上。

所以柏柏第一次參與時,明顯比較被動、膽怯;

但經過第一堂後,柏柏好像適應了,對導師的指令亦不陌生。

第二堂的柏柏明顯積極了、投入多了,也跟得上導師的要求。

對導師和爸爸的示範也專注了,主動模仿。

所以十分感恩柏柏在當中有快樂的時間,又有一定的學習。



為了建立孩子的習慣和守規意識,PLAYGROUP老師自製手冊,著家長每次上課前都要完成一些要求,比如量體溫、帶手冊簽到。

上課前須先洗手。

每次領取教具玩意要先舉手,用完物品後,一聽到歌仔指令便要放回。

下課前有茶點時間,老師都要孩子們乖乖安坐進食,不可四處行走爬行。

這樣子,感覺有點兒像上學,的確能為孩子預備上幼稚園作好心理準備。

但這PLAYGROUP最寶貴的都是老師很有愛心,亦願意按孩子的性情態度作出一定的鼓勵評價,絕不勉強。

對跟不上的孩子又很包容,且作出適當協調遷就。

又肯與家長溝通,以她們的專業知識來幫助家長認識孩子的強弱項,作出適合的建議。

課堂性質又不會太學術,大多數都針對孩子的大小肌肉、手眼協調、感官等訓練,切合孩子的成長需要,不致揠苗助長。

如今我亦會按著她們的建議,取材於生活,就柏柏意願來重溫一些具訓練意義的遊戲。

比如積木入樽,可以訓練到孩子的手部小肌肉、手眼協調及左右手協調。

柏柏每次玩都很開心的 ^^


P.S. 樽乃星星餅的盒子(取材於生活,容易尋見),導師解釋此樽瓶口較細(適合小積木穿過),但瓶身長;孩子每次想徒手拿回積木便不容易,這樣便引導他將瓶子弄翻,以便將積木倒出;這個動作是需要手腕轉動翻側才做到,幫助手部做出與平時不同的動作,訓練手部較少用到的肌肉。另外,由於瓶子容易倒下,所以需要孩子左右手合作(一手持瓶一手投積木),這亦是另類的訓練。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孩子的自理能力訓練:洗手、洗臉、刷牙漱口

最近研讀關於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書,中間又學到不少。

本人向來是蒙特梭利的支持者。

雖然尚未深入研究這類教學法,但從各育兒書中略知其大概,已十分喜歡其理念。

她主張按兒童的身心發展來扶助孩子培養自學能力,反對成人常以自己的想法來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好奇心、秩序感、安全感等;

所以從其理念而生的教材玩具都是期望孩子通過自己試探、嘗試、失敗來達到自我學習、自我完善。

在她的教育觀念裡,成人永遠都只是一個扶持者,我們要做的只是替他們清除學習障礙和確保他們安全而已,其餘的就由他們自由發揮。

但唯獨孩子的個人衛生及自理能力方面,她認為成人可以為孩子多作示範,甚至身體力行,作為身教,培養他們的習慣。

從來沒想過......原來自己在洗手、洗臉、刷牙漱口等方面,對孩子影響如此深遠。

因為我們習慣孩子未有自理能力之前(多數3歲前),很多事情都由成人代勞;

但另一方面,自己又是否以身作則地在孩子面前做足這些習慣步驟?

蒙特梭利有了一次很好的提醒。

她說孩子的個人衛生習慣十居其九都從父母身上學習得來,所以孩子的個人整潔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父母的個人衛生習慣。

她的話給我當頭棒喝......

實不相瞞,自從生了孩子、全職照顧孩子後,我的確對自己的個人衛生要求降低了。

畢竟每天也在家,且每天起床後主要做的事:餵奶、換片、煮粥、餵粥......(每天如是)。

在我的生命中,孩子已經成為第一位,什麼也以他為先;

反而自己要否打理儀容已是其次,因此每天臨外出買菜前都是蓬頭垢面的 =____=""""

不到出門口的那一刻,也意識不到要洗臉、刷牙漱口,更莫說飯前洗手......

我這個樣子,又如何給柏柏身教呢?

所以今天一早,我便打了一盆水,放在洗手間門前,叫柏柏爬到我面前。

我一邊刷牙、洗臉,一邊旁述解釋。

柏柏前所未有的專注,看我做什麼。(當然他的一雙手也蠢蠢欲動,很想玩水,haha)

跟著,我換過一盆新水,讓柏柏試下洗手。

他笑得很開心,一邊洗一邊玩。


洗完手再用毛巾抹乾後,便到了他最怕的環節──洗臉、抹口(連牙齒)。

他見到我拿著毛巾向他臉頰移去,已經想爬走,卻不敵我的蠻力,最終敗於我手上,被我洗得乾乾淨淨。

P.S. 為何每個小孩子都總是很怕抹臉抹口?還是只有柏柏如此怕抹臉抹口?=___="

看來......這些習慣都是要慢慢建立,欲速則不達。

但總要有個開始吧!

說上來......別人的孩子半歲已開始這種練習,所以我也算遲了!haha

P.S. 至於刷牙漱口,由於孩子還小,蒙特梭利亦建議孩子滿2歲後才開始學習漱口,免得吞下太多生水,所以我還是待柏柏2歲後才開始,現在只作示範而已。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孩子的自理能力訓練:自餵及收拾玩具

不經不覺,孩子快1歲了!

見柏柏愈來愈懂事,我想我要開始放手訓練他的自理能力,比如讓他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

其實訓練過程一點也不容易,因為做媽媽的一定要夠狠心和"忍得"。

見到他吃得周圍骯髒,要忍手不抹,忍心不幫助,忍口不責怪。



但忍,談何容易?

柏柏有時太心急(可能太餓吧),所以會寧願丟了匙羹,自己用手拿食物;

如果碗是沒有吸盤設計,它又會被柏柏搶去或弄翻;

就算柏柏那天難得有心情慢慢試,但他的手眼協調未夠好,好多時因為手勢不好,未能成功舀起食物之餘,更將食物翻了出來;

他即使成功舀起,要將匙羹準確無誤地送進口又是另一難度。

所以......我一定要保持這種心態:學習是一個過程,他現在做不到是正常,做到是BONUS,這樣想便不會給他太大壓力了。

至於收拾玩具,這技能不太難,現在的他已懂得將玩具輕輕放進箱子裡。



但問題的關鍵是:他願意不願意!

即使他開始願意收拾玩具,但過陣子又將玩具弄亂了......@@

所以你又要有耐性地提醒,與他一起收拾,他做到要給個讚,做不到不要罵。

收拾好又想再找玩具玩了=___="
其實面對孩子這類型的學習,我自己也在學習中......

因為我未必次次咁忍得,有時更為免麻煩,自己快快做完便算。可是一想到他這樣又學習不了,又會怪自己多事。

哈~真是很矛盾呢!:P

所以都是那一句:不用對柏柏抱有很大期望,因為學習是一個過程,他現在做不到是正常,做到是BONUS,這樣想便不會給他太大壓力了。

不要隨便給人育兒建議

如果讓外人見到柏柏這怒極的動作,不知又有多少說話,呵呵~
做了媽媽一段時間,中間經歷很多人的「善心」建議,但她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過份熱心令人產生壓力,所以我寧願大家不要隨便給人育兒建議。

自己因著上一代常常給自己的關心而感到很大壓力,

所以因著母性的天然防衛機制,對別人的意見往往嗤之以鼻。

雖然事後往往認為別人的經驗意見不無道理,甚至有時暗地裡採用,但面對別人的過份熱心,我仍是先拒絕,後思索。

不過原來自己有時也不自覺做了相同的事情......

可能身邊的朋友相繼陸續做了媽媽,但見到很多朋友的做法,自己又不自覺有很多意見,

所以原來自己都有忍不了口的時候......

後來發覺朋友的明顯抗拒,才令我意會到自己同樣做了令人討厭的事,

所以自此之後,別人不主動問我的話,我亦甚少說人家的不是,最多分享一下自己的做法而已。

畢竟每人所持的理念不同,家庭背景又不同,受的壓力更不同,我又豈能在人前說好說歹?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別人多加意見,那麼又何苦給人多加意見,徒添別人煩惱厭惡,又對彼此友誼有損?

現在的我見到什麼也三緘其口,然後回家跟先生討論而已。

可能我和先生的討論有點兒像說三道四,但我仍然視這些討論為寶貴。

畢竟我和先生是一家人,共育兒女,彼此的育兒觀是否有共識乃相當重要!

我們往往借其他朋友的做法作為例子,好讓我們可以多想一點,以致日後面對同樣情況則更容易處理。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達成共識,育兒更得心應手之餘,亦更能一致對外,阻擋一些不必要的干預(尤其是從上一輩而來的)。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不要過份保護孩兒(二)


這是我今日從FB瀏覽到的一張圖,大家見到中間有什麼怪現象嘛?

那位媽媽用很多拼圖膠墊貼在牆上,大家應該猜到她有什麼用意吧......

香港有很多怪獸家長,不見怪,但最令我驚奇的是,不少在她圖下留言,請教她如何穩固地貼牆而又不損牆壁表面。

換言之,很多家長有意仿傚或早有此意,只是不得其法而已。

OMG!究竟我們的家長出了什麼事?

為何要將牆貼成這個樣子?

無非想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傷害,但這會否做得太過火?

在我而言,我家也有添置這些拼圖膠墊,但主要是放在地上,讓初學爬的柏柏爬起來舒服點而已。

但我沒有將全家地板都鋪上膠墊,因為我想當孩子爬得好時便不需要膠墊吧!又何須買太多?

其次,膠墊下的清潔較難做,全屋都鋪上,恐怕清潔時會取我的命!

而且,孩子現在爬得好,他不太喜歡在膠墊上爬,總愛往地板上爬。也許對學習走路的柏柏來說,地板更好走吧!

至於貼牆,真是第一次見。

其實我認為孩子總要有碰壁的機會,因為他們撞得多才會學懂如何就力,撞得多疼得多,忍耐能力也愈高。

柏柏初時稍稍碰一碰牆都會哭哭啼啼,但現在的他已不會了!撞完同無撞的一樣,繼續行走自如。

這媽媽的做法又不禁令我想起最近與一位緊張媽媽的對話。

話說他孩子只有幾個月大,據說她從來不會讓孩子倒地,但人總有一失;

所以最近她在FB上post了一張孩子在醫院的相片,說:可憐的孩子剛照完CT,證實頭骨無裂,希望他不會跌傻了就好啦!

很多朋友給她安慰,大意都是指孩子不跌不大,無須太緊張。

但這位媽媽仍然很內疚,又引新聞案例說有孩子跌死了,有孩子跌傻了.....

總之別人怎勸她仍是很緊張。

於是我唯有拿自己兒子為例,說:
其實我個仔次次跌都係撞頭bo,有時仲要撞後腦tim~佢第一次係床到跌落地都係撞到頭,所以又唔係次次都咁大鑊ge!講真,等佢開始識爬識企學行時,仲跌得多。所以媽媽不用太擔心,只要佢冇硬塊、頭暈等徵狀,照完CT又冇骨裂,應該冇事的!relax~

這樣說完,她才沒有再爭持下去,當然能否讓她寬心就不得而知啦!

我說家長們呀!家居安全是重要,但也不要因為自己的過分緊張而剝削孩子碰壁的機會,否則讓孩子吃不了苦,小小事都呱呱叫,有些學爬學走也特別遲,影響身體其他發展的可能性,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不喜歡閱讀的孩子


柏柏是一個好動活潑的孩子,他每天花很多時間爬呀企呀學走路......

所以他是個永遠靜不下來的孩子。

我知道有些年紀相若的孩子可以很文靜,甚至可以拿著書本坐定定地閱讀。

但我要接受柏柏永遠不能做到這點。

可能有他爸爸的遺傳呱~

父子倆都不愛書本......

我買了很多童書,也習慣了每天唸書(中英文故事書、普通話唸唐詩、聖經故事等)給柏柏聽。

但說真的,他沒有一刻願意靜下來聽。

他只對個別的書感興趣,比如 lift-the-flap books、touchy-feely books、sound books、pull-out books、sparkling books......

但都只是三分鐘熱度,一會兒的時間便丟開本書了。

所以我漸漸失去唸書的熱忱,只會當成一種習慣,讓柏柏睡覺前聽一聽,作為睡前活動而已。(時間上由過去唸半小時至一小時不等,至今只會唸十多分鐘而已,尤其是最近害喜情況厲害,說話多便會反胃作嘔,更會隔晚才唸一唸)

但我並非已經放棄一直以來的信念,只是不想催逼過度,令他對書本反感。

而且也許現在的他對閱讀難以有興趣,是因為這世界對他來說真在太新奇,太多東西比書本更吸引。

因此我會叫自己按部就班,繼續觀察他的興趣和嗜好;

待他大點兒,可以多帶他到圖書館,看他喜歡哪類型的書;

也許有一天遇上了他喜歡或感興趣的書本後,他從此會愛上閱讀呢?(自勉)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給孩子的信: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又是悲哀的一代

柏柏、子璇/子弘:

媽媽寫信給你,並非有什麼不能親口對你們說,只是有些話還是想以筆墨來讓你們知道,好讓你們日後可以再三反覆思量。

媽媽想你們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一代。媽媽說這話並非因為你們整天怨天尤人或憤世嫉俗,只是因為想你們切切實實地明白到自己今日所得的是何等的不容易。

小時候,你婆婆整天跟我分享她小時候的故事,這些故事我已經聽過數百遍,所以我有時都會不耐煩地叫她不要再說歷史了。但她會很氣忿,說我不配讀歷史。就這樣,我們便會冷戰幾天或幾星期不等。然而,過後她好像又很快忘記了我之前煩厭的態度,跟我再說同一樣的故事。

如今我長大了,才明白我是何等幸福的一代,故不明白你婆婆重覆說著這些故事的因由──也許,她的故事實在太深刻了。

在我們這一代的生活裡,衣食住行什麼也不缺,即使偶然知道世上仍有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正在受苦,但始終離我們太遠了,我們根本不會明白,不能感同身受。

你婆婆剛好出生於文化大革命後,在她之上本來有一個哥哥,可是他在文革時期被活活餓死。所以,你婆婆便成為家中的大家姐,肩負起照顧父母、弟妹的責任。雖然你婆婆出生於文革後,但當時的中國經濟已臨崩潰邊緣,飢餓問題仍是當時農民主要面對的問題。你太公太婆那時也擔心婆婆養不大,可是婆婆命硬;即使當時太公太婆每天僅吃樹皮、蕃薯充飢,但仍養大了婆婆。然而,婆婆在長期營養不足的情況下,身體仍是很弱。感恩你的曾外公是醫小兒的大夫,所以在他的保護下,她總算捱了過來。

長大後的婆婆仍未一帆風順,因為她是家中長女,照顧一家的責任仍落在她身上,所以她每天早上天未光時便要起床,跟著太公上山採草。年紀輕輕的她要背負上比她體重多兩倍的擔挑,卻仍能輕快地跟著太公下山到市集去賣草。賺得幾分錢都要跟弟妹分享,自己從不能獨享努力成果。小時候的婆婆是個聰明女孩,連師塾老師都專誠家訪婆婆,請求太公太婆讓婆婆上學。可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太深,加上當時太窮困,實在沒有多餘的錢讓婆婆讀書。雖然老師已保證學費和書簿費全由她負責,可是太公仍須靠婆婆的幫忙,故死命地拒絕。結果婆婆僅上了兩日學便要回鄉幫忙幹活了。後來生活有少許好轉(因為太公當上村內記分員[即農村公社的職員],但讀書的機會仍要讓給弟妹,因此婆婆至今仍是文盲一名。

婆婆如今每次驀然回首,仍是不禁悲從中來。她常常怨道:如果當年哥哥沒有餓死,可能受苦的無書讀的便不會是我了。如果我有書讀,我又何須在農村在香港都是一個死幹活的人。

每次聽到婆婆說起這些故事來,我都很難想像她以前是怎樣捱過來的。正因為聽多了婆婆的故事,我有時又會向你公公「八卦」他兒時的事。我以為公公在香港戰後時期出生,生活總比婆婆的好吧。可惜,我聽到的又是另一個難以想像的苦故事。

公公小時候跟二公、太婆太公一家四口住在一張木板床上,太婆在一所髮廊當雜工,當時賺得的錢全用於住和讀書上。由於香港那時未有免費教育政策(你們現在享有十二年免費教育,媽媽那時享有九年免費教育,但公公則一年免費教育也沒有),所以公公、二公一定要到私校讀書,學費貴得很。既然錢已花盡於住和讀書上,唯有在食方面節省過來。太婆每天為髮廊的員工煮食,她便順便趁他們吃完了,把菜尾留起一點兒,帶回家給公公二公吃。公公小時候很勤奮讀書的,可惜生活實在太苦了,加上當時讀書競爭大,每班僅有考前十名的人才有資格升班,所以公公在十多歲便輟學了,勉強都算是小學畢業。以小學畢業的學歷,公公想找一份好工作是不容易的,所以公公很多苦差事都做過,生活都算是清苦。後來,太婆可能捱得太辛苦,結果患上末期癌症,那段時間是公公最不快樂的。也許賢慧的母親最終受病魔折騰,作為孝順的兒子,公公實在慘不忍睹。所以公公給媽媽憶述那段回憶時,也不禁黯然起來。

雖然比較戰亂時期的中國和香港,你公公婆婆的日子算是比較幸福,但比較我們今日的生活,他們都算是捱盡苦頭了。所以我才說我們真是幸福的一代,最少我們沒有外在環境所施予的苦,從不需要擔憂衣食住行這最基本最簡單的物質需要。

可是,我又感到我們這一代很悲哀。何以言之?在衣食住行都不愁的年代,卻有無數的年青一代受著種種「精神折磨」;在享有平等自由基本人權的年代,卻有無數的人不懂珍惜。難道這便是現代化進程必然經歷的階段嗎?但何解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已有這些表徵(且讀穆時英《夜總會裡的五個人》),在今日已踏入廿一世紀的香港竟然還是如此,甚至變本加厲?

在今日高舉平等自由基本人權的香港,我們有什麼不滿都可以自由宣洩,卻仍不能滿足心靈飢渴的年青一代?這是個什麼怪現象?

且看我們年青一代不滿不快的內容主要是什麼:談戀愛遇上很多問題、沒興趣讀書、人生無方向、時間太多令人太無聊、學校政策太冷酷無情、遊戲或網絡世界的迷失......
這是什麼問題呀?這些都是問題麼?難怪我們的上一代常冷笑嘲諷我們這些無知的小傢伙......

好!不看這些黃毛小子丫頭的言論,且看我們那些知識份子、熱血青年或中年人士又有什麼不滿不快?高通脹、樓價高(地產霸權)、「貧窮」問題愈趨嚴重、言論集社採訪等自由有被壓抑的趨勢、西環治港、香港快被「赤化」、內地蝗蟲問題......總之什麼都是我們的政府無能、軟弱,甘為中央走狗......

以上都是我們香港最近吵得熱哄哄的議題,這些事情的確存在,的確令人痛心;但又有不少人歸結以上都是我們有很多無知的港人出賣自己權益的結果,而這些無知的港人可能很多來自我們的上一代。他們痛心疾首,認為無知的上一代愚不可及,天真的下一代又自我放棄,所以總是對香港前景充滿灰心,快樂指數每況愈下。

我的孩子,在你們長大後,可能仍會聽到不少這些言論。作為母親,我想你們能夠客觀冷靜地看我們這一個悲哀的年代。在你跟其他人一樣給批判之前,請你先了解清楚我們不同年紀、背景、界別的人。你有沒有先去聆聽我們上一代或下一代的聲音?你有沒有先關心我們社會最底層的老弱婦孺、貧病孤寡?

正如前文提及,我們上一代都是沒有知識、受過苦的,卻又為了你爸媽那一代默默耕耘、付出了自己大半生,就如你的公公婆婆一樣;然而,他們最後的景況可能是未能安享晚年,子女在這時候或是了無蹤影的。

媽媽回想由中學至大學期間所參與過社會服務經歷,感受最深的都是那些空洞無助卻又渴求被愛的一雙雙皺皮眼睛。依稀記得他們每次見到媽媽,他們都是緊緊地抓著媽媽的手,給我說東說西──思緒一時停留在戰時的景況,一時又飛逝至現時無人理會的淒涼。在他們熱情的招待下,我總是被呈上一碗又一碗的家鄉小吃和飲料。他們時常給我們介紹鄉間的情景,又說著鄉下的習俗,很不快樂。但媽媽有時遇上的是垂死掙扎或鬱鬱求死的老人家,他們總是控訴著子女的冷酷無情,身體病患帶給他們的折磨,令他們無法聚焦未來的美景。所以你們那些熱血青年或中年所追求的未必是他們的美夢,因為他們以前從未擁有過,今日即使老時享有,卻沒什麼意義的了。相反,見到一些掛著愛心牌子、帶著蛇齋餅糉的人,他們倒是得到片刻間的安慰與滿足,這或許已是他們當下最美的夢了。對他們這種受苦捱窮潦倒一生的人來說,關心與少許的物質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至於下一代,跟你們一樣,他們與生俱來便擁有的東西,不管是物質還是人權自由,只會視會理所當然,如人生而有空氣可吸的道理一樣。唯有直至魚離水、人斷氣的一刻,才會明白水與空氣原非必然。人總是永遠對從未擁有過的才有追逐的心,這才是人追夢的動力來源呀。既然下一代一早擁有,你們又如何勉強他們有尋夢的心?反而因著我們這一代的自私而造就了一些「天真」的下一代,我們這一代倒要自省:究竟是誰令他們如此幼稚、如此吃不慣苦......

說了這麼多,媽媽只想你們做個懂得知足、珍惜的人。為現在所擁有的生活而感恩,亦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自由自主;但我亦同時想你們做過追求公義、好憐憫的人。追求公義,並非如現今的人凡事都指責、批評,而是要懂得分辨是非,堅守真理的道,不輕易隨波逐流,做出有損主名的事;但要懂得是與非,自己都需要先好憐憫,多關顧一些最底層的老弱婦孺、貧病孤寡,從關心他們得知他們的實況,同時建立同理心,這樣才能真正踏出關心社會追求公義的第一步。如果你們只是人云亦云,凡事必究必討,這只是借公義之名,徒宣洩自己心中不滿為實而已。這樣並非榮神益人,利人利己的做法。唯有親自踏出關心的腳步,才有資格是其是、非其非,糾人過,匡政績。

在這方面,媽媽亦很慚愧,因為自從出來工作以後,這些付諸行動的關愛行為已經少之又少,生了你們以後更少機會實踐想法。但願媽媽日後能陪你們身體力行,不僅做過幸福的一代,也不隨之做悲哀的一代。互勉。

媽媽上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PLAYGROUP

柏柏第一次參加PLAYGROUP,真的很開心好好玩!^^
其實要不要讓孩子參與PLAYGROUP是見仁見智,

PLAYGROUP本身並非必要的活動。

但近年PLAYGROUP愈來愈流行,最主要原因是一般家長「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想孩子在入學前已經早一步學習語言、音樂、藝術等技能。

正因為如此,坊間不少PLAYGROUP便以學習英語、普通話、法語、西班牙語、日文等為賣點,

但在我看來,這些PLAYGROUP全是無謂的。

因為我認為PLAYGROUP的可取之處僅是一個讓孩子與其他孩子相處、玩樂的平台與渠道而已。

至於學習,我並沒有期望。

當然,不少人質疑我的想法,既然你只單純讓孩子識朋友和玩樂,何不簡單地帶他到公園玩便算?

我是會帶他到公園玩,但對現在未足1歲的柏柏而言,公園內的設施未必完全適合他玩,最多盪鞦韆或玩滑梯,但爬的空間仍是不多。

PLAYGROUP多數是室內舉行,而且舉辦單位多數會在場地設置軟墊,這樣孩子便能隨心所欲地爬走。

再者PLAYGROUP的導師多數是由幼兒教育、物理治療或兒童心理學等專業資歷的人充當,

所以作為父母亦可以從他們身上偷師,了解教育幼兒時的注意事項和技巧,換言之,得益者不僅是孩子,也是父母。

其實1-2歲的孩子所需要的並非傳統學習,而是透過玩樂來掌握基本技能,比如大肌肉小肌肉的訓練、眼手協調、感官刺激等。

另一方面,1-2歲的孩子對守規、服從一點概念也沒有,加上他們自我中心、我行我素,所以要管教並非易事。

然而PLAYGROUP導師卻可以從中教授技巧竅門,慢慢建立孩子的守規意識,這亦是一般到公園玩所做不到的。

再者,孩子總不太愛跟大人學習,卻喜歡模仿學習其他年紀相若或較自己稍長的孩子。

PLAYGROUP正可以做到年齡分流,讓年紀相若的孩子聚而同樂,樂中學習。

綜合上述所見,我認為閒時參與一兩個PLAYGROUP是可取的,只要父母的心態校準了便行。

若是急功近利地想孩子學什麼而參加PLAYGROUP,孩子可能學到什麼,但未必開心;

但純粹讓孩子開心地玩樂而參加PLAYGROUP,孩子可能在其中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我的標準,一切Academic PLAYGROUP,全部OUT,尤其是全英授課的!

但協康會或其他志願機構所辦的,針對孩子體能、感官訓練的中文PLAYGROUP則是可取。

選擇中文PLAYGROUP是想孩子能夠先鞏固母語學習,亦避免出現語言混淆的問題。
(作為語文教師,實在遇上不少語言混淆或強英弱中或兩頭不到岸、表達能力奇差的孩子了!)

除非你打算你孩子的母語是英文吧!

但在以中文(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香港,要孩子的母語是英文是很困難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參加PLAYGROUP的年齡最好是1歲以上。

不要說1歲以下的孩子未必適應長時間上課,而且對於授課導師而言,1歲以下的孩子也太難管理施教吧。

所以聲稱1歲以下也能參與的PLAYGROUP,其質素如何,課室管理是否良好,真是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