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親眼見證孩子的成長
昨日,跟一位教會姊妹吃午餐,她也是全職媽媽來的。
大家彼此分享當中的心路歷程,很不愉快。
其中最深刻的便是她的一句:真的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刻。
是的!這也是支撐我做全職媽媽的最大信念。
之後,陪柏柏去公園玩過一會後,回家如常給他洗澡餵奶。
見他睡了,便開電腦繼續跟其他全職媽媽作網上交流。
其中一個照顧兩個孩子的媽媽上來請教其他媽媽如何有效分配時間。
她說:做得家務來又沒時間煮飯,煮好飯來又沒心情吃飯,很辛苦...
我想,自己曾幾何時亦有如此想法,認為做全職媽媽很苦,但我很快便改變了。
全賴一位作家的啟迪,她的至理名言很多,現隨便摘錄一些如下:
只因為每一代人的育兒觀念和方式不相同,我希望用我的觀念養大我的小孩...當我決定要將孩子帶回身邊時,天底下就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止得了我了。
只要孩子多數時間是跟著父母的,孩子不是這麼容易被寵壞的...
作全職媽媽是為了陪孩子的,並非來做家務的...
她的說話一點一滴地改造了我,讓我變得積極,也讓我學會如何享受與孩子一起的時光。
早陣子,老公酸溜溜的跟我說:每晚柏柏一睡了,我便有少許失落。
我說:下...他睡了,對我來說是解脫ae~
他說:對你來說,當然,你對著他的時間多的是;但我不然,每日放工回來對他的時間只有幾小時...
那一刻,我便噤若寒蟬,明白他的無奈與苦痛。
他曾多次表示遺憾...因為他無法見證著他每一刻的成長。
是的。我比老公而言,我幸福得多,可以見證到柏柏很多重要時刻,比如:
今日給柏柏餵食時,我隨意的拿起水杯,原本打算給自己喝,但見柏柏望著水杯張開口,我便下意識地將水杯遞到他口前(儘管我知道他未識用水杯飲水)...誰知,他竟然好像大人般用水杯喝水,他幾時學會的?我看著他目瞪口呆,不禁回想兩個月前我還苦惱如何教他喝水,那時連鴨嘴杯、吸管杯都未會用,現在竟然已經識用水杯喝水...@@
八日前,我們讓柏柏隨意的在地上蠕爬,雖然他未算爬得很好,但讓他多學習都是好的。誰知他轉眼間從房間爬到出廳,眼見他快要越過安全閘,我們立即制止。那時不禁想,幾日前他還像"一舊飯",蠕爬的速度極慢,又只能打圈或向後移幾步而已,何時學會爬得這麼快?
新年過後,我們一家三口又回到平時的生活。正當我給柏柏餵食之際,他突然發出"DADA"的音節,我和老公同時呆了。為了引他多說,我們一起說"DADA",他聽到笑了,不停用"DADA"回應我們。我們便想:他幾時學會說"DADA"?難道是幾日前返老家拜年時,跟表哥表姐學會了?
還有很多很多...真的不能盡錄...
感恩的是,這些很多很多,我都能夠一一目睹、一一見證。
孩子真的大得很快...慶幸我做了全職媽媽,才不致錯過。感謝主。
[媽媽寫於柏柏八個月大的時候]
多跟孩子玩躲貓貓
試一試!把寶寶正在玩的玩具用毛巾蓋起來,看看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寶寶會掀開毛巾「找」東西,那表示寶寶的認知能力有明顯的進步了喔!
當寶寶會去找消失在眼前的物體時,就表示已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在四到八個月之間的嬰兒,雖然可以跟著物體移動的方向去找它,但是如果東西一旦被藏起來或蓋起來了,他們就不會嘗試去找了。大約在8個月之後,寶寶就能出現「物體恆存」概念,也就是,即使物體不再被看見,寶寶仍知道物體還是存在。「物體恆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認知能力,到一歲半左右才會建立完成。
此時,我們可以多和寶寶玩「藏與找」的遊戲,例如:跟孩子玩躲貓貓的各種遊戲:用小手巾將臉或玩具蓋住,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利用替他穿脫衣服的機會,一邊將寶寶的手穿過袖子,一邊說「咦~小手手呢?喔~小手手伸出來了!」這些遊戲經驗,都可以讓寶寶學習「物體恆存」的概念喔!
寶寶為什麼愛玩躲貓貓?
「寶寶,來!看這裡!1、2、3,ㄐㄧㄚ!」
一般人只要看到可愛的寶寶,似乎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對他們扮個鬼臉、逗他們笑,或者是玩個「躲貓貓」的遊戲。成人喜歡在自己的雙手移開之後,看見寶寶的笑臉,有時候甚至才稍稍移動自己的手,就已經期待聽見寶寶的呵呵笑聲!不過,有時候卻也因為不理解寶寶的發展,和寶寶玩這個遊戲時,被取笑「寶寶還看不懂吧?」
究竟寶寶何時才會懂「躲貓貓」的遊戲?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和「躲貓貓」有關的發展概念。
「物體恆存」是許多能力發展的基礎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認為:寶寶在0~2歲的「感覺動作期」中,透過身體感官和動作獲得訊息,來建構「物體恆存」的概念。所謂「物體恆存」就是指:知道某人或物品不見了,只因為他(它)此刻不在自己的眼前,但相信他(它)仍然存在,沒有消失。
剛出生的寶寶會將自己與世界視為一體,若某人或物品從眼前消失,就表示他(它)已經消失;然而到8個月左右,「物體恆存」的概念開始萌芽。人物的移動、聲音和表情都能引起寶寶注意,且能滿足寶寶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如媽咪的懷抱、生理的需求及周遭成人的回應等正向經驗),進而幫助寶寶建立「人物恆存」的概念;也因此寶寶瞭解除了自己,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的存在。這些都會幫助寶寶建立信任感,進而與外界建立可預知和期待的安定關係。這種發展也是空間概念和邏輯思考發展的基礎。
視覺線索是尋找物品的重要依據
出生1個月的寶寶,他的視線會隨移動的物品和光線的刺激而移動,因而在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爸媽可以在生活中提供會「動」的刺激,例如:在嬰兒床上吊一串可轉動的視覺玩具、拿著玩具在他眼前移動、逗弄,這些舉動都是為了吸引寶寶的目光。
在4~8個月的階段,寶寶開始會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寶寶會為了讓有樂趣的事得以持續,因而重複出現同樣的動作,如:一直搖晃鈴鐺,使它發出聲響。但是,對於眼前的物品,寶寶仍處於一種「看不見,就是不存在」的概念。也就是說,如果物品的某部分被蓋住,但露出一小塊,寶寶會伸出手去抓取,可是如果物品完全被蓋住了,寶寶則因為看不見,就不會想要去拿取了。
理解「看不見但依然存在」的現象
在9~12個月的階段,是寶寶對於「物體恆存」的概念發展最迅速的時候。他們理解到即使物品不在眼前,但它依然存在,因而會出現不同於前一個階段的表現。這時期對於被蓋住的物品,寶寶會嘗試掀開覆蓋在上面的布或毛巾,以便找到物品。因此,這個階段的寶寶會非常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爸爸媽媽當然也可以直接用雙手蓋住自己的臉,然後再迅速的把手張開讓寶寶看到;有時候,即使我們慢一些張開雙手,寶寶也會伸出他們的手,來把我們的手撥開,看見爸媽的臉之後,就笑得非常開心。
有些人或許擔心玩「躲貓貓」是否會嚇到寶寶,不過,研究指出,有時候一點點的不安或害怕的情緒,反而可能令寶寶更加興奮。所以,爸媽不需要擔心玩這個遊戲會帶來負面影響。
「物體恆存」的延伸能力包羅萬象
「物體恆存」的概念對寶寶來說,是理解周遭世界的開始,也是建立各種概念,包括時間及空間概念、邏輯思考、因果關係、想像力、符號認知及遊戲能力的基礎,甚至也展現出「依目標進行規劃行動」的能力(指把蓋在玩具上的遮蓋物拿掉,以便找到玩具),而這就是成人解決問題能力的前身。
「物體恆存」概念的另一個主要能力展現是記憶力。寶寶必須記得消失在眼前的人或物品,以及最後他們消失不見的位置。由此可知,寶寶在這個時期的因果關係、空間與記憶等能力,都會同時與「物體恆存」概念一起發展。
從家居生活促進寶寶的「物體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的概念是自然發展的。如果爸爸媽媽想要幫助寶寶發展,以下幾點建議可在家運用:
●提供井然有序的環境,讓寶寶能掌握
在寶寶經常活動的範圍內,把相關物品擺設在固定及方便取用的位置。除了可以鼓勵寶寶放心進行環境探索,還可以讓寶寶在固定的位置找到物品;當寶寶能夠知道什麼東西放在哪裡,並且自己取得物品時,爸媽一定要記得讚美他。這些活動,不僅幫助寶寶了解什麼物品應放在什麼地方,同時也幫助寶寶知道他可以掌握他所理解的世界。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讓寶寶有秩序感
這泛指寶寶的吃飯、睡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透過外在規律的活動作息,不但可以幫助寶寶逐漸形成自己內在的一種秩序感、讓寶寶對於自己每日的活動有所預期,在過程中也會逐漸學習到因果關係等邏輯思考,進而促使寶寶的心智能更完整的發展。
●用多樣化的「躲貓貓」遊戲,讓寶寶提升能力
和寶寶進行「躲貓貓」遊戲,除了可以讓寶寶有預期感,重覆的進行也能增加對事物的記憶。在進行「躲貓貓」或「東西不見了」的遊戲過程中,可以引導寶寶如何去找不見的東西;如果寶寶不會掀起覆蓋物,可以幫他將覆蓋物翻起,或露出物品的一小部分,讓寶寶可以看到,進而有「找到了!」的成就感。一旦寶寶成功了,不妨就給他一個愛的抱抱或再玩一次。透過重複的進行,相信寶寶會愈越來愈得心應手!
資料來自奇蜜育兒電子報(0~1歲)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煲粥竅門
隨著寶寶愈大,吃固體食物愈好,他們便會如成人一樣,每天有固定兩三餐主食,粥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所以作為媽媽的,一定要學會如何煲粥。
但原來煲粥並不是很容易,我也失敗很多次,才慢慢掌握竅門。現在分享下一些經驗之談吧!
寶寶初試粥,最好煲得愈綿愈滑,但不同食材需時不同,有些可能煲好耐也不太爛。
所以我用最懶的方法,將所有食材略煲至軟身,一次過將所有食材放至攪拌器打爛,這樣既快又確保食物打出來又爛又滑,寶寶容易吞吃。
但隨著寶寶愈大,我們便需要訓練他們如何咀嚼吞吃較大的食物,每次都這樣攪碎食物會有點兒縱容他們。
所以我現在會變返一般煲粥的方法,但有些注意事項不得不提:
1) 米最好一開始用熱水浸最少一小時 或 洗完米後將米放置冰格,雪幾小時(這樣一用大火煲十分鐘左右,米好快爛又綿)。
2) 煲粥時要KEEP住攪動,不然好易"痴底"。
3) 煲粥下肉的話,最好與米一起落,但下蔬菜蓉要最後落(最好等米已爛才下),否則米會煲極也不太爛。(除非你想煮燴飯)
如果真的嫌煩的話,亦可以考慮買一些現成的煲粥機,容量細又不用睇火,慳煤氣。但粥的texture較難以控制。
希望以上分享幫到大家啦!XD
所以作為媽媽的,一定要學會如何煲粥。
但原來煲粥並不是很容易,我也失敗很多次,才慢慢掌握竅門。現在分享下一些經驗之談吧!
寶寶初試粥,最好煲得愈綿愈滑,但不同食材需時不同,有些可能煲好耐也不太爛。
所以我用最懶的方法,將所有食材略煲至軟身,一次過將所有食材放至攪拌器打爛,這樣既快又確保食物打出來又爛又滑,寶寶容易吞吃。
但隨著寶寶愈大,我們便需要訓練他們如何咀嚼吞吃較大的食物,每次都這樣攪碎食物會有點兒縱容他們。
所以我現在會變返一般煲粥的方法,但有些注意事項不得不提:
1) 米最好一開始用熱水浸最少一小時 或 洗完米後將米放置冰格,雪幾小時(這樣一用大火煲十分鐘左右,米好快爛又綿)。
2) 煲粥時要KEEP住攪動,不然好易"痴底"。
3) 煲粥下肉的話,最好與米一起落,但下蔬菜蓉要最後落(最好等米已爛才下),否則米會煲極也不太爛。(除非你想煮燴飯)
如果真的嫌煩的話,亦可以考慮買一些現成的煲粥機,容量細又不用睇火,慳煤氣。但粥的texture較難以控制。
希望以上分享幫到大家啦!XD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前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並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全、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練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圍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不要過份保護孩兒
最近聽到一個新名詞:「感統失調」,這是什麼意思呢?
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就是大腦無法以正常、有效率的來處理外界給予的訊息,導致表現或行為並不是那麼恰當。
這個名詞多數發生於嬰兒和小朋友身上。
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簡單地說,大致有以下情況:動作笨拙、協調差、活動量過大或不及、知覺辨識差、感覺接受反應不正常、學業表現差、自我形象差等。
至於何解會出現這種症狀?排除了先天因素外,後天的大多數都是因為家長太緊張、太保護小朋友而起。
自從做了媽媽後,我漸漸發現怪獸家長無處不在。
有些太擔心寵物毛髮會引起孩兒敏感,故此孩兒未出生已經棄養寵物。
有些因為怕孩子跌倒、誤吞硬物,索性不予孩子周圍爬、周圍走,困他在圍欄或網床以內。
有些太怕孩子碰到骯髒的東西,不停幫孩子左抹右抹。
有些太怕孩子哭叫太久而嘔吐或聲沙,不停抱著孩子安撫又安撫。
有些太怕孩子吃了跌落地的東西會肚痛,每次食物跌落地便全掉了。
有些太怕孩子不會上廁所,每次抱著孩子"嗯嗯"的叫,好讓他按時大便。
有些太怕孩子吞嚥不了大件的食物,每次把食物剪得很碎、搗得很爛,再一口一口地餵食。
有些太怕孩子弄得四圍骯髒不已,索性由大人餵他吃,從不用他碰匙羹碗盤。
有些怕孩子穿衣著鞋太慢了,索性由大人一手包辦,免得遲出門口。
有些怕孩子走路跌倒,索性一直用嬰兒車載著他周圍去。..........
實在多不勝數......不能盡錄。
總之,大人總有千萬個理由,不是怕,便是擔心。
不過,想真一點,究竟你真的怕,還是想就照顧者自己方便呢?
就算你真是心痛孩子,都請你先三思,自己保護孩子的行為會否太過。
寶寶出生頭三個月,欠缺安全感,也許真的需要安撫。但寶寶有三個月大後,他還是任何時候都哭號叫鬧,睡覺不足八小時,這樣是否大人令孩子失去了自行入睡的能力呢?
寶寶都未證實對動物毛髮過敏,你已經迫不及待將寵物棄養,你是否剝削了孩子認識動物,學習與動物相處的機會呢?
寶寶到3個月會咬手,4個月會抬頭反身,5個月會雙手協作,6-7個月會坐,7-9個月會爬,9-11個月會企,1歲會步行,1歲後會有意識地說單字......如果你的寶寶到一定時間尚未學會,排除了先天問題,是否大人時常困著孩子,不予他們嘗試的機會?
寶寶是需要經過細菌或病毒的挑戰,免疫力才會逐漸強大,寶寶偶然生病是正常,你太著重衛生整潔,會否剝削了寶寶身體學習應付細菌或病毒挑戰的機會?
寶寶學習進食是一種生存的基本技能,他們會否咀嚼吞嚥更直接影響他們的口部肌肉協調能力,同時影響他們日後的學習語言能力,你總是幫他餵他,又會否好心做壞事,減弱了他的生存基本技能?
上廁所這回事更奇怪,這不是人與生俱來自然而然,想排便排的能力嗎?為何連上廁所這種事都要大人代勞?雖然每個小孩都會有必經的potty training,但potty training的原意是想小朋友要"嗯嗯"時自己去"嗯嗯",一切都是機動性的。所以寶寶未有potty training前便要用尿片,都是想他要排便排,而非好像訓練小狗一樣,未到要排的時候,卻由大人按時抱著他來"嗯嗯"地叫,誘使寶寶排便......這豈不抹殺他與生俱來的排便能力?
何解我們大人總是要本末倒置?口裡說想寶寶學會什麼,但自己的做法卻扼殺他們的學習能力?怪怪的。
我在家人眼中是個狠心媽媽。
因為我知道為了孩子好的話,必要的狠心便要狠心到底。
為了讓柏柏學會自行入睡,我試過由他連續三晚哭鬧超過三小時以上。
為了讓柏柏學會反身,我不時將未有活動能力的柏柏翻轉再翻轉。
為了讓柏柏學會抬頭,我不時手持他感興趣的玩意在他頭上搖搖晃晃。
為了讓柏柏學會坐,我不理柏柏會否倒下來,總是把他扶起又扶起。
為了讓柏柏學習進食固體食物,在我確定柏柏想食的情況下,我會不理他會否噎到,如是照餵。
為了讓柏柏學習珍惜食物,即使食物已丟到地上,我會拾起再放入他的口中。
為了讓柏柏學習站立,我會不時持著他雙手或腰部,起身坐下起身坐下。
為了讓柏柏學習自己進食,我不理他會否弄傷自己,會由柏柏自己手持匙羹(有時會讓他用鐵匙)自己進食。
為了讓柏柏及早認識及愛護小動物,我會由他跟家中小狗波波接觸。
為了讓柏柏學習爬行,我會在家中鋪設軟墊,由他自己在上面"蠕動",即使他已經"鬼叫"。
為了讓柏柏學習自己獨處,我會由他自己在網床自娛,即使他有時會哭鬧不已。
為了.............
有時候,孩子學習一些必要技能時,少不免會跌倒撞傷,只要不會直接威脅到他的生命,我想偶爾跌跌碰碰也不為過。
小朋友唔跌唔大嘛!所以我從來不會因為柏柏有機會受傷而緊張得"鬼叫"。
有一次,我帶柏柏到婆婆家中與表哥表姐玩(表哥比柏柏大半歲,活動能力已經極好)。
表哥對柏柏十分"好奇",便對著他的臉猛拍猛插,搞到柏柏"鬼叫哭號"。
家人對表哥的行為表示責備,先生在旁見到亦略帶緊張,低聲地叫我抱起柏柏安撫。
但我無動於衷,只是柔聲地拍拍他以作安撫。
事後跟先生討論此事時,我有以下看法:
1) 我認為小朋友相處總有這些時候,表哥的做法並無不妥,他並非蓄意欺負柏柏,他只是對表弟好奇,用手來"了解"柏柏而已。就算表哥真的有心欺負柏柏,我認為我們不應以保護者姿態來調停,而是簡單地分開他們,跟他們說道理。假若他們再大一點的話,更可以由他們自己處理。
2) 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太緊張來處理此事,我想表哥的父母會對此更感尷尬,有機會因而遷怒於無知的表哥,這樣很無辜呢!
其實為人父母想保護孩子的心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一切都是出於愛。
但天父爸爸愛我們,但不等於會溺愛我們。
當我們犯罪時,神一樣會管教我們,以彰顯公義。
所以聖經說得好: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12:11)
但願我們為人父母的都能夠從天父得著管教的智慧,不會本末倒置,過份溺愛兒女,變成怪獸家長。
後記:
幾日前在一個媽媽會的討論區內,見到一位後生媽媽哭訴兒子在幼稚園裡被同學強行將紙塞入耳道內,弄致耳道發炎。事後她向校方投訴,但校方冷淡回應,還將責任推卸在她兒子身上,令她很氣憤。事後她向教育局投訴,但又未等到局方回應,便為兒子辦轉校了。
此帖子一度引起好多媽媽注意,大家都群起指責學校教導無方、推卸責任,更煽動樓主搞大件事。我見群情激憤,本來想不理此事,只作簡單安慰之詞。誰知樓主向我徵意見,我便大膽回應,表示小朋友遇上這些事的機會多著呢!與其大事投訴,我倒看重小朋友的輔導教育工作,如何安撫小朋友之餘,又教導他如何保護自己。
當然,我的意見不獲接納。大家仍是鬧哄哄的,一面倒指責,高舉投訴。
我想......怪獸家長果然無處不在,一件小事,本來可以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令孩子學會如何面對逆境困難;但遇上這位怪獸母親的過份保護,讓孩子失卻學習的機會之餘,更令他從母親身上學會投訴的技能。
難怪以前當教師時,很多學生總是凡事投訴,從不看自己的責任......我們的孩子,我為你們感到嗚呼哀哉.......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農曆新年
自小對"家"沒什麼概念的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時都幾多餘。
尤其家有巨變後,每逢農曆新年、中秋節,我都會變得好情緒化,又會自我孤立。
或許從來不團圓,幹嗎搞這些家庭活動?豈不更觸境傷情......
所以今日當我見到WhatsApp裡面,朋友們有以下討論:
新年很興奮,因為可以帶女兒去逗利是。
為了逗利是,特意為女兒買了個袋子。
做了媽媽後,始覺得要珍惜家人,所以更想出席這些家庭活動。
那一刻,好像被幾把刀子直插入心。
我,一點也不稀罕這個日子,更自私地不希望柏柏出席這些場合。
不過,理性一點,他是有權出席的。
他亦需要知道哪些是他的親友。
他亦需要知道這個節日的意義。(儘管我從來不曾明白)
為此,我勉強為家裡添了一兩張揮春。
當是讓柏柏沾一沾新春氣氛。
但年花年貨,我沒有辦,反正對我來說,多餘,浪費金錢。
老公也暫時同意我的做法,反正現在的柏柏還是一舊飯。
可是,柏柏會長大的,如果到時柏柏問我:
為何家裡沒有新年佈置?
為何媽媽不跟我們去拜年?
為何媽媽每逢新年中秋不快樂?
我該如何回答?
這是我需要思考的問題......
為柏柏添一個弟妹???
昨日,我娘家提早吃團年飯,因此柏柏與表哥表姐相遇。
表哥表姐一起住,加上活動能力比柏柏高,總是一起玩(其實他們是爭玩具玩)。
但看著他們的互動,我突然覺得平時的柏柏很孤獨......
柏柏眼光光看著他們爭玩具,心裡好像不是味兒似的(自己主觀以為 :P)
那一刻,我不禁對著妹妹說:你有賺啦!
妹妹疑惑地望著我......
我繼續說:你不用再生,寶寶和大B已經彼此有伴,既可以一起學習,又可以彼此模仿,那不是很好嗎?相反,柏柏好似好慘,因為平日只有他一人而已......
妹妹聽後不置可否。
其實,我都好希望為柏柏多生一個弟妹,好讓他有伴之餘,又可以學習怎樣與人相處。
畢竟即使我已經全天候陪在他身邊,但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是我們做父母的也不能做到的。
只是自己身體未完全復原,對生產的事仍心有餘悸,又擔心自己照顧不來......
所以現時唯有多帶柏柏到外面玩,或多讓他與表哥表妹相處;
到柏柏有一歲大,可以讓他參與Playgroup。
至於弟妹的事,還是待神決定吧。
2013年2月1日 星期五
全職媽媽的一天
很多人以為做家庭主婦、全職媽媽好爽,好像做少奶奶一樣,有老公養,不用辛苦。
天曉得這是全天下最辛苦的一份工......
身邊不少朋友生產後繼續工作,寶寶就讓外祖母或祖母照顧,放工回家才接手,有些連寶寶也懶得接回家;
所以對著她們或一些單身朋友,真是雞同鴨講,溝通不來,真的不會明白我們的苦......
老實說,如果真的有得選擇,我都想重過以前返工的日子。
以前工作有幾辛苦都好,總會有休息的時候、有放假的時候;
但全職媽媽卻是二十四小時ON CALL......一日Day Off也沒有......
我便以過去幾天的時間表為例:
06:00 餵奶
(如我仍能睡,會再眠一眠;無睡意便上網、看書、翻譯、靈修、預備補習教材)
10:00 餵奶
(如我仍能睡,會再眠一眠;無睡意便上網、看書、翻譯、靈修、預備補習教材)
12:00 餵食粥仔或糊仔
13:30 外出午餐或自備午餐 (視乎餵食情況如何,有時要待15:00才可以外出)
15:00 買菜
16:00 餵奶、餵食下午茶 (水果蓉或嬰兒餅)
17:00 休息或與柏柏遊玩講故事或簡單打掃 (視乎柏柏能否自娛)
18:00 與柏柏洗澡 (視乎上面的事情能否按時完成,否則有時會待晚飯後或暫停一天)
19:00 餵奶、預備晚飯
20:30 晚飯及看電視
21:30 餵食粥仔或糊仔 [慶幸這時候老公會幫手洗碗和處理垃圾,否則真的做不來]
22:30 餵奶、講故事、祈禱、安撫柏柏就寢
23:00 洗澡
24:00 就寢 (如睡到的話)
24:00-06:00 基本上這是我們的睡覺時間,但如果柏柏突然哭鬧的話,我便不能睡了!這是我的ON CALL Period......
P.S. 星期六日會比較空閒一點,因為老公休息,有他幫忙湊柏柏,我或有多一點的休息時間。
慶幸現在的柏柏仍是寶寶,未識走未識跑,故現在未算是最忙的時候。
但待他1歲後,真正的忙碌才是開始,他一日未入學,我相信我仍未有稍稍喘息的時候。
盼望神給我加力,讓我時常作最好作戰狀態......
訂閱:
文章 (Atom)